本报讯 “建设生态市的良好意识要从娃娃抓起,要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记者日前从市环保部门了解到,近年来我市环保教育从娃娃入手,把学校作为绿色教育和环保教育的主战场,推出“绿色教育工程”,引导学校以创建“绿色学校”为目标,积极开展环境教育活动,取得了良好
社会效果。 吃饭不用一次性筷子自己带饭勺、擦汗用手帕代替纸巾……记者日前在重庆路第二小学看到,一个年仅8岁的孩子就可以把自己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与环保联系起来。该校校长王瑞华告诉记者,孩子的环保意识需要慢慢培养,建设生态市的未来要从娃娃的点滴生活入手。据悉,该校把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培养防治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的能力,列入小学教学计划。充分发挥课堂渗透主渠道的作用,讲授环保基本知识。建起“绿色加油站”,开展“绿色科研行动”,实施“绿色小使者培训工程”,进行“绿色课堂”、“绿色渗透”,把生态市的建设目标融入到孩子的学习和生活细节中。
寓教于乐,教学相长。结合语文教材中的《岸边的柳树》、《鸟的天堂》、《只有一个地球》等课文,启发学生懂得爱与护的关系;结合自然、社会教材中涉及沙漠、森林、水土流失、水资源保护等环保知识,激发学生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自觉养成热爱大自然、维护生态平衡、节约能源的良好习惯。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教育和环保实践活动,营造浓厚的环保氛围。全市许多中小学利用植树节、世界环境日、地球日等纪念日,组织中小学生和环保志愿者小分队,或植树造林,或捡拾垃圾,或进行污染源调查,以实际行动宣传环保。一些学校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用饮料瓶、贝壳等废弃物品,制作了形形色色的图案、标本、盆景、教具等,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世界上没有垃圾,只有放错位置的资源”。
孩子影响家庭,家庭带动社会。许多教师反映,随着学生环境意识的提高,随地吐痰、乱扔垃圾、折花拔草等现象几乎不见了;而节约能源资源,爱护生态环境等道德新风尚已蔚然成风。重庆二小等学校,还把学生环保意识的提高拓展到家庭,延伸到社会,达到了全面提高的目的。他们与学生家长协议约定提倡绿色消费,号召大家提起菜篮子,拒用方便袋。在开展的假日回收废旧电池活动中,出现了学生、家长、亲属争相收集电池的场景。目前,全市已有20多所中小学校被命名为市级“绿色学校”。(本报记者徐瑞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