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薪15万美元、国内拥有此职业资格者不足100人……”这是一个刚刚开学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打出的诱人口号。该项目的中外合作双方——北京师范大学与加拿大康卡迪亚大学及加拿大国际管理学院——把合作办学的培养目标直指金融行业急需的新“金领”人才——金融分析师。 “入世”催
生新“金领”行业 注册经理、物流经理、品牌经理、法务经理……这些以前鲜有耳闻的职业正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悄然兴起。据一家中英合资企业人事部负责人介绍,他们目前需要的“品牌主任”及“品牌经理”主要负责将产品的品牌打进市场,并维护品牌形象。他认为,随着人们品牌意识的增强,这方面的人才不光是外资企业需要,国有企业也将需要。 而据深圳市专利处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报考专利代理人的人数较去年增加了近5倍。专利处有关负责人分析说,第一,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企业对专利管理工作日渐重视,开始注意培养专门人才进行专利管理;第二,专利代理人才紧缺,专利代理人渐成热门职业,目前全国仅有专利代理人5000人,深圳拥有专利代理人资格证书的不超过300人,随着企业对专利申报、咨询需求的增加,专利代理服务业务量激增,持证专利代理人也因而走俏;另外,专利代理人对专业要求极高,既需要熟悉专利法和相关法律知识,还需要有大专以上理工科背景才能报考。 同样的问题困扰着中国金融业,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迎来了一个迅速发展的机遇,但国际化、高层次金融人才的短缺成为行业发展的“瓶颈”。金融分析师就是最为紧缺的职业之一,由于从业门槛较高,金融分析师资格考试又被称为“全球金融第一考”。据加拿大国际管理学院院长刘麦楚芬介绍,要成为一名金融分析师,必须经过美国投资管理与研究协会命题、组织的全球统一考试。对中国考生来说,涵盖了十多个学科领域的考试范围让人却步,建立在实际工作经验之上的论文和应用类考试题目,将会把相当一部分死记硬背类考生拒之门外,而只有通过全部三个级别的考试,且有3年金融从业经历者才能最终获得资格证书。
国内教育“缺位” “入世”后新兴行业的人才培养成了最大的问题,相当多的行业还无法由国内的教育实现人才输送。在今年元月16日召开的“我国入世后金融行业急需人才培养项目”会议上,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秘书长李旺荣、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副司长张秀琴把会议的议题一致集中在“中国需要的金融人才从哪里”,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目前高等教育,特别是学位教育的严重不足极大地限制了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国民素质的提高。 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苗中正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在于,当前,大学生毕业后就直接进入了就业市场,实现了就业的市场化,但大学的专业设置、培养模式却没有随之实现市场化。盲目跟风式的专业设置更是缺乏科学的需求预测和规划,这也使大学生在毕业后普遍存在知识面较窄、能力较差、适应性较弱等问题,很不利于大学生的顺利就业。 而意识到专业设置的滞后,广州大学已在近两年投入了几百万元进行专业调整,该校副校长舒扬认为,如果高校的专业设置再不作战略性调整,在与国外高校的较量中,中国高校不战已败。他说,有件事很刺激他,美国某著名大学校长在细细看了广州大学的教学计划后对舒扬说:“你们开设的课程起码落后我们30—50年。”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怎么去同人家竞争? 记者在随机采访了20名大学生后了解到,有40%的学生认为,目前自己所学的专业适应性不强,所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相差较远。另外,还有50%的学生认为,造成现在大学生就业困难主要是由于毕业生自身的知识面不宽、适应环境能力以及综合实力不足引起的。 合作办学“拾遗补缺” 据刘麦楚芬分析,中外合作办学具有市场嗅觉灵敏的特点,国内高校不具备或暂时无法开设的专业,都可以通过合作办学的模式进行补充。她举例说,加拿大国际管理学院与北京航空大学合作开设了航空管理专业,就是应航空业的特别需要、而国内师资力量尚无法满足的实际情况产生的。 据记者了解,中外合作办学填补了国内高校许多专业上甚至学科上的空缺。比如一些合作办学项目引进的“物流专业”、“领导力专业”、“体育管理专业”、“零售管理专业”,乃至“花卉设计”、“花卉加工”等专业,不仅培养了相应行业国内急需的高级专业人才,提高了行业的整体素质,也成为我国在这些专业、学科上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起点。 据悉,除了高等教育领域外,不少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已开始把中等职业教育、普通中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普通高等教育衔接起来,培养社会急需人才。(郭志明 )
特约编辑:yxch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