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又到了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进行评估的时候。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主管部门想要得到真实的毕业生就业率越来越难,就业率正成为部分高校的数字游戏。
日照某高校今年毕业的小周告诉记者,毕业前学校要求所有未签就业协议书的毕业生,都要填写一份上级就业
主管部门下发的毕业生灵活方式就业证明。这种就业方式无须签订协议,也不牵涉户口和档案,而学校的要求“说白了就是随便找家企业给盖个章”。小周和她的同学们到处求亲问朋,总算都盖上章了。这样做的结果是小周所在专业就业率一下子提高到90%,而实际上,也就50%上下。
据记者了解,在就业率上做手脚,一直是部分高校公开的秘密:或是直接改动数字,或将考研学生也同时找个单位挂靠,一人“贡献”两个就业名额等,不一而足。许多高校都有两个就业统计:一个是各班级报上的真实数据,另一个则是对外的。而今年省里要求在就业率统计当中,增加灵活方式就业一项,本意在于使就业率统计更加贴近当前就业的真实状况,不料却更给了一些学校作假可乘之机。一高校毕分办主任告诉记者,这样一来学生找“挂靠”单位容易了很多,同时,即使有关部门对灵活就业的真实性加以调查,也不用怕。因为这种就业本来流动性就很大,可能干一两个月就辞职不干了,查也不害怕。
高校也有自己的苦恼,目前从国家到我省相继出台了相关政策,将就业状况列为高等院校评估的重要指标,对就业率过低的学校、专业,要减少招生计划,甚至取消。但就业难的专业,招生未必难,这是因为:虽然近年来高等教育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大量考生及家长仍认为,选择专业就等于选择工作,而不考虑能否找到工作,造成社会需求与考生意愿之间存在较大落差。
有关人士认为,专业调整最主要的问题在于促使考生的观念及早转变,主管部门的着力点也应在这里:其实,当前高等教育诸多专业,就业孰优孰劣,只要在就业市场上稍一调查,很容易有个清楚认识,何必还要看学校搞数字游戏?主管部门更应当在专业的公示和控制上下功夫:一边对“高危”专业进行定期公布,一边在专业的审批上更体现出市场的需求,逐步引导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的接轨。
(宋 弢张海峰 报道)
责任编辑:屠筱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