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本报报业集团三家系列报老人报、现代育儿报、岭南少年报联合发起“隔代教育专家论坛”。15位来自教育阵线、关工委、妇联的专家学者各抒己见,就隔代教育的利弊、化解年龄代沟、如何进行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日常行为规范熏陶等具体议题进行广泛讨论,虽然隔代教育利弊的标尺难以准确度量,但专家们仍提出
大量扬长避短、趋利避害的建设性意见和解决办
法。 利:老人能全身心照顾孙辈 张祖培(荔湾区关工委成员、市家庭教育研究促进会副会长):2001年,荔湾区乐贤坊小学曾作过一项调研,发现该校28%的学生被父母“全权委托”给祖辈教育,60%以上的学生则有祖辈参与教育。 事实上,隔代教育是社会的现实,老人们为年轻父母全心全意投入工作奠定了“后方基础”,对稳定社会、家庭和经济发展都不无裨益。祖辈对孩子的良性影响有三:其一,老人饱经沧桑,他们的言传身教能让孩子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其二,老人们继承勤俭节约、诚实待人等优良美德;最后,老人有很多空闲时间,他们能全身心地担负起教育孙辈的重任。 弊:方法简单易溺爱孩子 张成淦(广东省教育促进会理事):祖辈培养孩子易出现重智轻德、重分轻能、重行为轻情感人格等倾向;另外,他们教育方法老套、主观、简单;老人自身的生活缺少丰富性,使他们不可能真正地与孩子的生活接轨。 广州市第二幼儿园副园长张秀英、海珠区穗花幼儿园园长彭宝仪这两位与学龄前儿童接触最多的教育工作者举例称,某些老人对孙辈的照顾和溺爱已经超出了“底线”,如一位老人自带了5床被子到全托式幼儿园,告诉老师,每天不同的气候温度要给孙子换上不同厚薄的被褥;而另一位老人开出长长的“备忘录”给老师,标明20多种孩子不吃的食物。 良策一:办“祖辈学堂”给爷爷奶奶“充电” 隔代教育像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如何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参与研讨的专家纷纷抛砖引玉,共谋良策。 方法一:办“祖辈学堂”。张成淦理事认为,可以效仿“家长学校”模式和方法,办“祖辈学堂”,因为他们更需要学习家庭教育。祖辈在担当家庭教育的角色中,要实现几个转型:单纯学校教育向同步合力教育型转变、生活保育型向教育照顾型转变、狭隘名誉型向成才报国型转变、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娇惯型向培育型转变等。 方法二:效仿上海设“社区隔代教育中心”。 方法三:老少共建结对教育。广州市关工委常务副主任高洁泉表示,应大力支持“五老”的作用。“五老”对孩子的教育基于两个载体,其一“十个一”活动,老少共同开展交一个朋友、写一篇文章等活动,利于老少沟通交流;其二老少共建,目前广州市共有17万人参加共建。 良策二:呼唤父母家庭教育责任回归 经过长达4小时的激烈辩争,热点、高潮频频迭起,专家们对隔代教育的讨论也臻于白热化,最后归结于隔代教育是形势所趋,社会需要,其固含的弊端不是朝夕之间就可以改变和解决的,追根溯源,呼唤年轻父母家庭教育责任的回归才是根本。 华师大学前教育系专家、博士袁爱玲女士表示,即使祖辈曾经是教育专家或高知分子,他们仍然不能替代父母对孩子教育的影响,年轻父母能理性地远瞻教育对未来的结果,而祖辈关注的是孩子是否开心,是否喜欢他们的行为。孩子的隔代教育应该是阶段性的,如1至3岁间,老人可以作为哺育孩子的主要力量,但3岁以后,当孩子到了智力启蒙阶段后,父母应该责无旁贷地担起教育子女的责任,而此时,老人可以成为照顾生活的“助手”。
特约编辑:yxch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