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届时装周上,青岛欧亚服饰有限公司推出了“剪子、包袱、锤”系列童装,向市民展示了童话般的童装世界。臧磊摄
2004青岛国际时装周为岛城展演了一场时装盛会。许多人都说时装周为时尚与美提供了一个舞台,在舞台之上,女装是最抢眼的亮点。然而,在本届时装周中,岛城人不得不又一次面对尴尬的场面:T型台上,外地女装品牌风光走秀;会展场上,岛城女装品牌寥若星辰。
现象:岛城服装“重男轻女”
红领、一诺、巴龙、好事中……岛城似乎并不缺少知名的男装生产企业。然而,据记者了解,虽然从去年以来通过商标注册的青岛服装商标品牌有近300个,但“女性化”商标较少,并且都没什么知名度。
据岛城几家男装企业的有关负责人介绍,造成青岛服装产业“重男轻女”的原因,主要与男装与女装不同的特点有关。男装生产一般以衬衫和西服为主,时效性和流行性大大低于女装。这决定了生产男装的风险要大大低于女装。所以,在服装产业的起步阶段一般都从男装生产开始。
女装生产的强时效性使其具有风险大的特点。要做一个成功的女装品牌,品质、设计和市场运作能力三者缺一不可,其中,设计能力是关键。我市女装之所以形不成品牌,设计能力薄弱就是最尖锐的矛盾。
疑问:找不到好的设计师?
记者与众多服装企业负责人攀谈时,听到最多的抱怨就是“青岛没有好的时装设计师”。
企业家们抱怨:设计师开口就是待遇。不少设计师设计出的产品并不适销对路,甚至积压仓库。找个好设计师太难了。
设计师们也有苦衷:企业负责人只追求眼前利益,逼设计师多出新款式,却不给设计师调查市场的机会;并且不尊重设计师的理念,随意把原设计修改得面目全非;或者设计师刚熟悉了环境,企业家就已不耐烦地准备另请高明了。
分析:做强女装需要耐心
一位业内人士提醒说,做女装名牌的核心就在产品设计。任何设计师的作品都不可能在不接触市场的情况下适销对路,企业家应给设计师一个发挥个人才能的空间和时间。青岛许多企业并非从一开始就缺乏设计力量,而是急功近利的心态留不住能人。
一个设计师的作品完全适应市场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不是三五天,三五个月也未必能行。目前,岛城多数女装企业熬不住这个漫长过程。不少企业看到“临摹”一些国外品牌的款式成本较低又容易贴近本地市场,于是他们放弃了最初创造品牌的设想。
现状:女装企业只重加工
尽管青岛女装没有知名品牌,但作坊式的女装生产企业也不在少数。据青岛大学服装系主任陈建伟介绍,青岛女装企业大多只挣到了加工费。
“加工费”有双重含义。一是青岛很多企业都在给外贸做加工。安逸的生产环境使许多企业放弃了内贸市场,自然也谈不上做品牌。二是由于种种原因,眼下岛城布料的花色、新材质都已跟不上潮流,所用辅料更是南方企业独霸市场。产业链的断节,使岛城一些女装企业有设计却难以找到合适生产的材质,增加了从设计到生产的周期,而即便找到相应材质,生产利润也只能拱手让人。
萌芽:女装意识开始“醒来”
在本届时装周上人们也看到了一点希望。我市巴龙集团展示了“巴龙特尔”女装品牌。经过三年筹备,“巴龙特尔”撩开面纱。
巴龙集团副总经理李增河说,巴龙集团成立了女装设计中心,设计力量主要来自意大利、上海服装研究所和加盟巴龙的青岛大学纺织学院研究生。“我们希望三四年后,‘巴龙特尔’能叫响全国。”
自去年起,青岛晚报与时装周组委会联袂推出的“百姓秀”版块,让市民也有了自己动手设计时装、自我展示的舞台。时装周组委会有关负责人表示。“希望借助这种活动形式,岛城民间服装设计人才也能被更快地发掘。”刘兰星程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