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记者在西祠讨论社区上看到,一篇名为《04年毕业生的呐喊:我们大学生是后娘养的吗》的文章成为热帖,点击率高达1500多人次。网友夏爱(化名)在帖子中点名棒喝母校。
据了解,夏爱今年毕业于南京某高校。他和
同学们在大四下学期就开始为找工作而四处奔波,但到目前为止,他们寝室6人中还有2人没工作,有工作的也大都觉得无可奈何,甚至还有人认为工作“猪狗不如”。夏爱说:“不知道我们招谁惹谁了,我们难道是后娘养的吗,还是我们82年出生的人命犯地煞?”
接着,夏爱直接挥舞出了几个“铁锤”。首先砸向的是“给我们大学生名分的学校”,他觉得一年1万多的学费并没有给他带来知识上等值的收获,并且还质疑:“合格的产品卖不出去了,为什么产品制造者不负任何责任?”对于教育专家“鼓励先就业再择业,到偏远地区、到农村就业”等就业指导思想,夏爱也一锤击来:“我现在不择业就胡乱就业,以后还有资本再择业吗?”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对于大学毕业生的这种过激言辞,不少人认为不理智:“棒喝”学校和专家其实是在给自己竞争不利找借口。
南京某高校一位社会学专家认为,大学生从学校走进校园,需要有个心理调节的过程,切不可过于悲观和愤世嫉俗,只有拥有良好的心态,才能更快地融进这个社会,并成为优秀的人才。
专家的话很有道理。然而,调节有自我调节和社会调节之分,现在的问题是,强调大学生自我心理调节的声音多了些,关注社会调节的声音少了些。大学生“点背”一味“怪社会”固然是不成熟的表现,可社会环境的确是大学生心理失衡的重要诱因。而社会环境,包括用人机制、人才培养机制的公平、公正化是大学生保持健康心态的关键外部因素。
很显然,我们很轻易地就找到了大学生失望、失态的“正常思路”:招聘陷阱,相当多的用人单位以“试用期”为借口剥削大学毕业生的劳动;低薪困局,养家、还贷难度越来越大;扩招“虚荣”,大学扩招,在就业难越来越明显的情况下,无疑是降低了大学生的竞争力……所以说,劝大学生坚强可以,但这不是解决问题的全部。一位姓方的市民告诉记者,对大学生棒喝母校应辩证看待,并且把思维往深处延伸,某种意义上,大学生棒喝母校也是一句诤言。
记者认为,“民间故事”也充满了棒喝的“因子”,既然“民间故事”可以成为官方反腐线索,那么“大学生棒喝”也完全可以帮助我们找到解决相关社会问题的钥匙。(江南时报记者 殷文静 评论员 费十年 通讯员 王勇)
特约编辑:张庆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