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资金投向提升创新能力培育后续税源
连年“大投入”迎来科技“高产出”
青岛已迈入科技进步先进城市行列
本报讯 按照发展“三大特色经济”、建设“四大工业基地”的要求,近年来,我市牢牢把握科技发
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逐年加大科技经费投入,在致力于优化资金投向的同时加强财政资金管理,科技投入对全市财源经济的促进作用不断增强,有力推动了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健康持续发展。
记者了解到,从2002年开始,我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正式确定以提高城市科技竞争力为重点,以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为目的,致力于推动产业技术升级,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在计划项目的安排上,对已经培育成熟的具备产业化条件和前景的高新技术项目,有关部门给予重点扶持;在计划的总体设计上,围绕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先后设立了软件、新材料、科技奥运、科技将才等专项,为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国家海洋科学中心和新材料科技工业园建设起到强力支撑作用。
科技投入极大地鼓励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从2002年起,市财政局在科技三项费用预算中安排科技成果转化奖励资金,按项目转化后对财源的贡献度作为兑现奖励的依据,奖励在实施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中作出突出贡献的高校院所及科研人员。从跟踪调查结果看,奖励政策在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产学研各方密切合作、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等方面初见成效,成果转化项目成为企业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带动了企业整体经济效益的提升。16家奖励项目转化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9.69亿元,同比增长15%。其中转化项目实现销售收入8.29亿元,占企业全部销售收入的42%,拉动企业经济效益增长6个百分点。
科技投入还重点扶持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的建设,推动其运行机制的创新,提高相关领域和行业的技术水平和产业化水平。自2001年起至去年,市财政先后从科技三项经费中安排专项资金4300万元,用于实验室和中试基地的条件建设和科研经费补助,占同期科技资金投入总额的比重达到22.3%。根据我市社会经济和科技事业发展需要,按照“原始性创新的基地、产学研结合的亮点、凝聚高层次人才的平台、国际科技合作的前沿”的建设原则,依托驻青高校、科研机构、大企业研发中心的多种优势,先后建立了20家市级重点实验室和5个中试基地,形成了城市知识创新的最大“源泉”。
此外,我市在科技专项经费安排中还设立了专利、技术标准建设专项资金,对在国内外申请专利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资助,以鼓励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发明,鼓励更多企业以领先的技术成果担当国家标准的制定者,进而成为国际标准的制定者。去年,由市财政资助建立的“青岛市科技成果对接网”一举实现了发布、推介、咨询、项目管理和交易的功能,为科技成果实现交易作了信息储备,为国内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会员企业提供了一个公开、高效的信息交流平台。
连年大幅增长的资金投入带来了科技事业的稳定“高产”。据悉,我市科技三项经费额度从2000年的2000多万元跃升至去年的6400万元,预计今年市区两级预算科技投入和科技三项经费将分别达到3.7亿元和6848万元,创历史最高记录。2003年,青岛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首次突破1000亿元大关,一举迈入科技进步先进城市行列。(本报记者张子倩本报通讯员孙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