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新网8月12日报道,正当社会议论“女大学生暑假堕胎多”时,北京中央财经大学和南京大学的几位女大学生利用假期,发起一场旨在“拒绝婚前性行为,净化校园风气”的网上签名活动。该活动从8月1日悄然在网上拉开序幕……
对于这一场互联网上悄然兴起的签名拒绝婚前性行为的活动,笔者姑且称之为“处女
拯救”运动。这恐怕不难说明,大学生的婚前性行为已经到了我们不能不重视的地步。这几名女孩试图通过互联网让全国各地的女大学生都参与这个签名活动,并以此唤起同龄女孩的自尊和自爱,捍卫当代女大学生的纯洁性。从这一点上,抛开这个签名活动是否在宣扬陈旧的贞操观不谈,我以为她们的精神和勇气是可嘉的。我宁愿相信这些女大学生是出于“为青春正名”的单纯目的,而不是别人强加上的什么女权主义或其他。
然而与此同时,笔者注意到,同日的《现代快报》报道了这样一则消息,今年即将升大四的男生小陆,仅仅因为22岁了还是处男,就被同宿舍的人嘲笑,一脸苦闷地来到南京某知名心理咨询中心。笔者把这称为“处男歧视”,不知道会不会有人不同意。同样作为一名奔大四的男生,笔者对小陆的遭遇感同身受,因为类似的“玩笑”在校园里早已见怪不怪了。
一边是女大学生对同龄人的呼吁:拒绝婚前性行为!一边是男大学生对22岁仍是处男的同学之嘲笑。在对待“性”这个问题上,男女大学生产生了明显的分歧和冲突。性,还是不性?男女大学生缘何对立?笔者认为,这至少反映出了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当前大学生陷入了一个“性困局”。在对待婚前性行为上显得不够慎重,草率行事,不少人是为了证明自己是真正的男人而要求与女生发生性关系,也有不少女生是为了证明爱情而献身。发生婚前性行为的不少女生并非是出于自愿,基于这一点,即使一名女大学生在“拒绝婚前性行为”的网站上签过名,当面对男友的坚决请求,面对不是失去爱人就是失去贞操的艰难抉择,她是否会想起自己曾经签过的名呢?南京市妇幼保健院在某高校所做的一组调查数据显示,七成女大学生认同婚前性行为。这同样使网上签名活动所达到的效果大打了折扣。
第二,高校性教育仍然提不起“性”趣。许多高校在对“性”这个问题上总是避而不谈,而媒体又老揪着这个小辫子大做文章。近几年,关于大学生的负面报道频频见诸报端,“在校学生租房同居”、“女大学生自甘堕落沦为大款们周末情人”、“少女堕胎”争相闯入人们的视野。一些媒体为吸引读者眼球,将少数女大学生的行为炒作成女大学生的“共性”,这些做法虽然有些不负责任的成分,但却没有引起高校应有的重视,或者说重视了却没有做出相应的对策。
玩了那么久的“捉迷藏”,高校也该给大学生们补补性教育这门课了,总不能老让学生自修呀。(朱茂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