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海信的商标在德国被抢注。这一尴尬境遇,非但没有使海信的“欧洲之旅”就此止步,而且,通过第一时间在欧洲
市场启用新商标(见照片)等诸多应对之举,海信已成功开拓出一片崭新天地。
据了解,1999年被国家商标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的海信,同期陆续进入欧洲市场。而就在此时,作为在中国设有多家家电企业、同海信“同台竞争”的德国BoschundSiemensHausgerateGmbH(中文音译为博世-西门子公司,以下简称BSH公司),则采取了“拿来主义”的做法,直接将海信所创设的原创性商标“HiSense”在德国抢先注册。
海信集团负责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工作的副总裁郭庆存表示,“抢注商标的根本目的是保护其既得市场利益,确切地讲是不正当竞争”。事发后,海信方面一直在就此事与对方进行积极的磋商和洽谈,希望能够妥善解决,尽快将其抢注的商标“物归原主”。没想到对方要价太高,致使谈判进展缓慢。
郭庆存介绍,面对这一状况,海信在第一时间迅速启用了面向欧洲市场的商标。海信平板电视、变频空调等产品已经以该商标大量出口欧洲各国,并开始受到法律的保护。欧洲的科隆展和米兰展也能看到海信的新面孔。不久前,海信更是在北极高调发布了海信新的商标,含义隽永的品牌发布方式不仅表明了客户对海信品牌的信任,更表明海信产品在欧洲市场的影响力不仅没有减弱,却在日益加大。
在启用新商标绕开“陷阱”的同时,海信更通过合作、合资等多种形式,快速挺进欧洲市场。海信通过与世界500强企业之一的伟创力合作在匈牙利联合设厂,使海信产品顺利获得了欧洲原产地证明,直接成为欧盟贸易保护的对象。而市场销售则以独资的海信海外销售公司与合资的海信住友两支队伍竞争进行,目前海信在意大利、法国、匈牙利、希腊等大部分欧盟国家铺设了健全的营销网络。良好的市场网络和份额正在成就海信演绎的欧洲传奇。
有关专家分析,随着中国企业国际化步伐的加快,将面临比以往远为复杂的竞争环境,除了商标抢注之外,欧美各国的反倾销法规、知识产权法规、有关电子垃圾处理方面法规和相关强制性技术标准等,都会成为国外公司常用的武器。因此,这就要求我们的企业在这一过程中要善于学习,能积极应对,只有这样才会走出一片自己的坦途。(本报记者段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