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素质的志愿者,展现传统文化的开幕式,量力而行的资金投入……
开幕式上乘着纸船的小男孩、领奖台上眼含热泪的运动员、赛场边忘情呐喊的观众……这届雅典奥运会给我们留下了太多值得回忆的画面。作为2008年奥运会的东道主,在积极进行各方面建设的同时,北京能向雅典学些什么呢
?
为此,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于8月25日至27日进行了一项在线调查,共有6647名公众参与。
调查显示,在谈到对本届雅典奥运会的印象时,27%的公众表示了对本届奥运会开幕式的喜爱,他们认为,“充分展现古老文化的开幕式”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个被法国《队报》评价为“充满魔力的夜晚”的开幕式也给2008年的北京留下了一道难题:同是具有悠久文明和璀璨文化的古国,希腊人用他们的方式给了全世界一个惊喜,而我们呢?一位受访观众说,他希望北京奥运会也能给全世界包括我们自己一个真正的惊喜,而不只重复“大红灯笼高高挂,威风锣鼓震天下,龙腾虎跃狮子吼,姹紫嫣红大中华”这老一套。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4年一届的全球性的体育盛会,本届雅典奥运会给中国公众留下最深印象的并不是“精彩纷呈的竞技场面”(10%),而是“某些裁判的不公正判决”(20%)。这个结果有些出人意料,但想想希腊观众为涅莫夫的成绩起立抗议10多分钟,想想中国男子三剑客的遭遇,这一结果倒也不难理解。
此外,雅典“热情周到的志愿者”和“高素质的现场观众”也分别被15%的中国公众所认可。据悉,本次雅典奥运会的志愿者不仅来自于希腊本国,还有很多来自欧洲乃至世界各地,他们热情的服务、真诚的笑容和娴熟的外语给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展望未来,这道奥运赛场外的风景是否能在4年后的北京更加绚丽呢?
从1996年亚特兰大开始,奥运会逐渐成为了一项可以为主办城市“盈利”的活动。但是,当奥林匹克回到故乡之后,我们看到,希腊人更在乎的是奥运带来的自尊心和凝聚力的增强,而并不把这当成是发财的良机。我们在赛场内几乎看不到任何商业广告的痕迹,也没有听说任何商家生产假冒奥运商标产品。对此,中国公众怎样评价?在理想中的“奥林匹克精神”和现实中的“经济利益”之间,大多数人又是如何取舍的呢?
调查表明,16%的公众赞同“减少商业化使奥运精神得以回归”,而27%的公众持完全相反的观点,他们认为“没有商业化的运作,会给主办城市带来更大的经济压力”。更多的人(57%)认为,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既要向雅典学习,也要考虑到中国的实际情况,在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上,“商业化应该有个限度,适可而止”。
对于每个主办奥运会的城市来说,运动场馆的建设都是一笔不可避免的巨大开销。此次,雅典奥组委“该省的地方省,该破费的破费,不该挣的钱不挣”的原则,给北京很大启发。近日,北京奥运场馆建设的预算有了新的变化。据《南方体育》报道,2004年7月31日,北京市政府以及北京奥组委正式通知,开工半年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赛场“鸟巢”工程暂停施工,原设计中的开启式顶盖被取消。这样,这项工程的预算将从原来的38.9亿元降到23亿元。
不仅是体育馆这样的硬件设施,还有更多的“软件”需要北京市政府和奥组委细细谋划。相比于雅典,我国公众最担心哪方面会成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软肋”?我们最应该向雅典学些什么呢?
调查显示,拥挤不堪的交通状况以41%的获选率高居榜首。显然,在公众眼中,交通拥堵已经成为北京未来4年中需要解决的最棘手的问题。24%的公众认为,与雅典天高云淡的优美自然环境相比,北京目前的环境污染问题依然严重,现在的环境状况与“绿色奥运”的口号尚存在不小的差距。此外,还分别有16%、11%和8%的人对“组织工作不到位”、“不能营造良好的赛场气氛”和“开幕式的设计”表示了自己的担心,他们希望4年后的北京在这些方面能够超过雅典。
(方奕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