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区 | 聊天 | 邮箱 | 建站 | 房产 | 影视 | 求职 | 游戏 | 教育 | 短信 | 直播 | 广告
首页 > 青岛新闻网 > 媒体关注 > 正文  
滚动新闻
光明日报:"仁爱"思想之于当代教育
青岛新闻网  2004-09-01 08:41:00 光明日报

页面功能   】 【 小字】【 】【打印】【关闭

 

  “仁”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核心,其最初涵义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亲善关系,随着历史的进步,“仁”所涵盖的道德意义逐渐丰富起来。今天,发掘仁爱道德的历史价值,对于培养新一代的优秀道德,弘扬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仁爱与博爱。传统的“仁”主要表现为爱,如“仁,爱也”;强调仁、爱相
通。仁还有博爱的意蕴,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层次:爱人敬人:“仁之实,事亲是也。”仁就是爱亲人,这种爱,是敬爱、孝爱。“仁者必敬人”是先秦儒家荀子对仁的基本看法。教育中应施之于敬的内容,如敬长、敬师、敬贤等等。所谓敬,是要学会尊重,说话客气,礼貌待人。“恻隐之心,仁也。”这里的“仁”是同情心,同情心就是爱心。“不知仁义之无异于道德,此为不知道德也。”(王安石)讲道德就是讲仁义,合乎仁义就是善,违反仁义就是恶。如何讲道德,施爱心?北宋哲学家张载说得好:应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尽仁。”张载所说的是泛爱,近于博爱,其道德取向是不私己。即不仅爱人,还要爱物。

  将传统仁爱升格为博爱者是近代革命先驱孙中山。他说:“能博爱即可谓之仁。”博爱与仁爱、兼爱相通,凡有道德之人定有人道主义的博爱胸怀。蔡元培在他的教育理念中也提倡培养爱自由、好平等、尚博爱之人;在教育中注意发展学生个性、涵养和同情心。在讲求竞争和效率的社会里,教育事业更应当始终贯穿博爱教育的红线,博爱是情感,是责任,是利人的高尚情操,要教育孩子从小就培养和积累起爱心及同情心,确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处世准则,培养新一代民胞物兴的博爱生活态度。

  2、由爱亲而爱国。关于“仁亲”,《晋语·国语》做了解释:“为仁与为国不同,为仁者爱亲之谓仁。”仁包括爱亲(孝敬父母)与爱国(忠于宗国)的双重含义。随着历史的进步,人们给仁爱赋予新的意义。孙中山先生认为仁爱是“中国的好道德”,可升格至爱国之心,“爱国之心重,其中必强,反是必弱。”爱国的前提是集体主义,是精诚团结,毛泽东同志说:“仁像现在说的亲爱团结”。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整体主义精神:“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维护国家整体;孝敬父母、悌爱兄弟是维护家庭整体;我国古代留传下来的至理名言如“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也都体现着这种整体主义精神。整体主义的具体内容因时代和条件不同而各异,但就群体生活中个人需要顾及他人利益及大众利益这一点而言却是共同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这种以仁为主体的“团结”精神维系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持久不衰。

  在合理的教育体制中,受教育者健全个性的培养是与同情、尊重他人之品性的养成结合在一起的。现代社会的基本标志即在于对人的普遍了解、尊重及爱心。现代杰出的教育家梅贻琦曾说,“教育的出发点是爱”——爱同学、爱老师、爱学校、爱国家。这是一种由低到高,由具体到抽象的运动轨迹。这样一种合情合理的爱,方能显示出其丰厚的人文底蕴和人道主义色彩。青少年的思想尚未成熟,崇尚绝对自由,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冲突的时候,潜意识中不可避免地要把个人利益放在首位。因此,教育青少年在继承传统文化整体精神时,应加强以仁爱为主要内容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以爱亲为出发点,然后上升到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高度上来。

  3、“洵美且仁”。仁是善,是美。仁爱教育就是美感教育(美育)。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认为,美育是引导人从现象世界过渡到实体世界的津梁,美育的作用在于“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我之见、利己损人之思念,以渐消沮者也。”美育可以陶养情感,使人日趋高尚;可以去私忘我,超脱利害;可以使人寄托于美的享受,去掉生活恶习,从而美化人生,使人达于最高精神境界。这种教育方针正符合中国“洵美且仁”的道德原则。

  受教育者高尚人格的养成,是建立在切实感受美好的能力之上。所以“洵美且仁”包括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的内容,仁爱的对象不仅是人类之身,还包括美丽大自然的所有生命,如此,仁爱教育就与环境生态保护结合起来了。

  朱熹说:“仁者,爱之理。”仁是本质,爱是表现,仁是体,爱是用,“仁者爱之理,理是根,爱是苗。仁之爱,如糖之甜,醋之酸,爱是那滋味。”(《朱子语类》)仁爱是实实在在、能够感觉到的东西。仁爱不仅是道德理论,更是道德实践。中国历史上的仁爱实践事例举不胜举,如庚亮不卖凶马、范仲淹济困助学、葛云飞带孝赴国难、关天培虎门留英名等等。如此丰富的仁爱事例可作为道德教育的教材和示范,融入当代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之中,在继承民族传统道德的同时,在自省修己与荐事助人两方面加强仁爱实践。

  古今中外的许多教育家都认为,对于孩子的发展来说,人格和道德是第一位的,人格发展和道德完善的意义远远胜过智力的开发。如果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不能在这一点上达成共识,那么培养的人即使再聪明,再能干,智力再发达,也只能成为社会的破坏者和社会发展的障碍。

  我国是礼仪之邦,“仁爱”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根本,在21世纪的今天,依然受到世界各国人们的普遍重视和认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由提出着眼个体的“学会生存”而发展为“学会关心”,并把它作为21世纪教育的口号,其主旨在于加强仁爱教育,希望人们从只关心自我的圈子里跳出来,去“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和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生态利益”,“关心其他物种”,“关心地球的生活条件”等等。

  传统“仁爱”是伦理道德的总纲,包含着礼让、保民、爱人、尊亲、团结、互助、谦虚、同情、正义等多种要素。仁爱传统的内涵是在民族特殊的自然环境、经济模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条件的作用下所形成的文化习惯和文化积淀,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它既散见于经典文献、制度规章等程式化的客体形式之中,又存在于中华民族的思维模式、知识结构、价值观念、伦理规范、行为方式、审美情趣、风俗习惯等主体形式之内,经过数千年的演绎与扬弃,这种文华积淀已深深地融进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之中,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特别是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制约社会历史发展、支配人们思想行为和日常生活的强大力量,是中国国情的重要组成部分。 (康志杰)

页面功能   】【 小字】【 】【打印】【关闭

报业集团服务热线为您提供飞机订票、送票上门,电话:2871111】
  发表评论
 
内容
 热点资讯
·海尔双变多联中央空调震动日本制冷界
·激光帮你摘掉眼镜 治近视 到市立
·企业培训师训练营9.4开营•热招中
·北京交大MBA学历学位青岛班热招中
·欢迎参观2004青岛首届旅游网上博览会
·19中国际部"加拿大大学预科班”招生
·百年活力激情涌动 青岛崂山矿泉水
·市软件人才培养基地就业班开课
·英国北方大学联合会青岛校区热招中
 

 相关链接:


 站 内 检 索

新闻网简介 会员注册 广告服务 帮助信息 版权声明 鲁ICP证 000149

青岛新闻网读者留言板 值班电话:86-532-2933059,8673059 传真:(0532)2967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