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大学而为城的热潮尚未退去,“中学城”又开始在浙江现身。
日前,在一次招商项目推介会上,浙江绍兴嵊州推出全国最大的县(市)级教育园区项目———马寅初教育城。该项目规划用地3100亩,概算总投资6亿元,集普高园区、职高园区和社区学院为一体,号称“一城三区”。其中
普高、职高园区办学规模达420个班,学生2.1万人。
一万学生入城来
台州、嘉兴、绍兴……已建成的、正在建的,以及还在等待土地批文的“中学城”项目,比比皆是。“中学城”或以职高为主体,或普高、职高混编,看似迥异,实则皆为高中段教育。
就拿嘉兴的“中学城”来说,虽名为“高中园区”,其实是一个集普高和职高于一体的高中段教育园区。该园区占地723亩,建筑面积逾19万平方米,学生规模近万人。
和所有“中学城”项目一样,嘉兴建高中园区,首先是迫于教育资源的匮乏,而匮乏中更显不均。好学校将优质资源大把捏在手中,条件差一点学校连招生都没法保证。硬件差的学校,不仅招生难,招老师更难。
如何改变现状?整合资源,规模出效益。进园区之前的4所普通高中和4所职业高中,办学规模均在千人左右。现在合而为一,全部进园区,对园区内的后勤服务、运动场地、图书馆等教学设施实行资源共享。就这样,硬件水平整整提高了一个档次!
教育部门希望通过规模化提高办学水平,而政府则有着借此推动城市化的考虑。在当前的宏观调控形势下,高中园区项目成为了嘉兴市政府“双千亿”工程的第一号项目。教育局局长冯家俊说,高中园区还预留了3000人的办学空间,这至少可以允许嘉兴城市人口新增10万。
规模的“负效应”
规模上去了,管理难度也随之增加。
马上要进园区的嘉兴市第四中学,由两所农村中学合并而成,其中的新塍中学还是省三级重点高中。校长沈洪国忧心忡忡,现在普高和职高共处一校,给普高的日常管理带来了严峻的考验。
还有,日常教学活动中的互相干扰也不可避免。沈洪国说,一所学校的学生在球场上大喊大叫的时候,可能正是另一所学校学生备考的时候;职高举行运动会的时候,可能也正是普高老师在讲台上声嘶力竭的时候……目前看来,很多问题甚至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比如上学、放学高峰时间的交通问题。嘉兴高中园区每天“通学”,也就是走读的学生大约为1800名,按照一辆公交车50人计算,至少需要36辆车。到了周末,则有8000人到9000人回家,需要的公交车更是惊人。如果大量学生滞留,无疑会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
为了协调园区内公共设施的使用,嘉兴市教育局专门成立了园区管委会;为了解决上学、放学高峰时的运力紧张,他们开始探索实施“错时制”和“分流制”……但可以预见,规模带来的“负效应”将不可避免。这些矛盾几乎是所有“中学城”共有的,而所有的矛盾都集中指向———管理。
沟坎尚待跨越
嘉兴高中园区的示范效应正在显现,各地已有风起之势,只是当前还受制于土地瓶颈。前文提及的马寅初教育城项目,就还在等待土地批文。
有关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是由学校密集而自然为“城”,还是先有“城”,然后再“请”学校进驻?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教育发展规律问题。
同时,因为教育用地一般以行政划拨的方式出让,大学城建设中屡屡出现的变相的土地开发现象,同样有可能在中学城建设中出现。
资金风险也同样存在。许多“中学城”大量吸纳银行贷款,但目前教育行业的利润很微薄,因此短期内还贷压力非常大。尤其是作为“中学城”主体的职业教育,招生窘相日显,还贷更需时日。(特约编辑Realis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