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两次申办奥运会才最终获得成功,但是北京第一次举办奥运会就必须成功。成功的标准当然应该全面衡量,但是奥运给北京、给中国带来多少经济实惠必然是重要的标准之一。
也许第一次申奥的失败给北京积累了经验,第二次申奥的成功来得就相对容易。但是举办奥运的经验如何获得?只能他人办奥运的经验为我
所用。雅典的经验来得最直接,至少北京已经认识到,未雨绸缪式的奥运“瘦身”还为时不晚。
雅典用自己的实践给了我们一个教训,我们对奥运经济的认识应该还是不够全面、不够深刻。没有人保证采用商业运作的方式,就一定可以让奥运举办者挣个盆满钵满。还有很多事情需要重新认识,奥运会的组织不仅考验一个政府的行政管理能力,奥运会的商业运作更是一个我们缺乏经验的问题。
增加风险意识,是北京现在最该做的事情。考虑更为全面、准备更为充分,留有更多余地,才能让北京奥运不至于被动。
不光北京奥组委要重新认识奥运经济,中国的企业家们也要重新认识奥运营销。人人都说企业要成功,就要参与赞助奥运的体育营销,结果每一个稍有实力的企业都跃跃欲试。但是这些企业也许不知道,“如果没有4000万的体育营销预算,就不要拿出1000万去赞助”,因为宁愿赞助少一点,也要留足后续的广告费用,否则赞助费就打了水漂。
不成熟的企业贪图名分,以为花钱换个名分就会一举成名。其实企业要时刻清醒,奥委会是不会帮你宣传的,各种媒体上的广告费用还是要你自己去出。
实际上,现在就算是财大气粗的企业对待奥运会的经济投入也是“悠着点”。可口可乐公司宣称自己是最早的奥运会赞助商,其在奥运会打广告的历史可追溯到1928年阿姆斯特丹奥运会。但在雅典,可口可乐投放的广告反而比奥运会之前少了。
国际奥委会和数量不多的赞助商现在认识到,惟有追求少而精,才能获得更好的效果。因此他们本次在和希腊政府合作,一直在尽力减少雅典户外广告的混乱程度,追求少而精的最佳效果。奥组委甚至还从希腊政府那里获得授权,要避免让本届奥运会过于商业化。最后,只有7家希腊本地企业被选为奥运会的赞助商。
现在国际奥委会已经认准了奥运会要“瘦身”的计划,比赛项目要“瘦身”,比赛规模也要“瘦身”,这一切都意味着什么?对北京奥运会将产生多少影响?恐怕北京都需要重新认识和评估。奥运场馆“瘦身”是好的开始,但绝对不应该是全部。(记者程凯)
特约编辑: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