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8月11日电(记者 李云路
龙瑶)“凡是有人的地方都可以用到心理学。但是对于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来说,目前还未形成一套完全适合中国国情的、本土化的心理学体系,”正在此间参加第28届国际心理学大会的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教授王登峰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
所谓本土化,就是从概念的
提出到研究方法,建立一套适合中国社会文化的心理学学术体系,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心理学研究队伍。目前中国的心理学研究从概念提出到体系架构基本是“拿来”主义,完全借鉴西方的心理学体系。从大学讲堂的教科书到书店著作的排行榜,直至本届心理学大会的宣传书册,国内原创的心理学著作非常少,国外著作占据了90%以上的市场。
“任何心理学都是以本土文化圈的心理文化来理解、解释和干预人的心理生活的,”王登峰说,植根于西方文化之中的西方心理学是以西方人为研究对象,采取适用于西方人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虽然不能否认西方心理学的进步与成就,但必须看到它适用范围的局限性。
“中国心理学同样根植于深厚的传统文化土壤,如果照办西方,只能是‘隔靴搔痒’,甚至‘水土不服’,”王登峰说。
据介绍,心理学目前在中国应用最广泛的领域是人力资源和心理健康,这两大领域对本土化要求非常迫切。目前国内的职业测评,主要引进了欧美职业生涯规划系统,经常因东西方价值观、翻译偏差等产生出入而导致“误诊”。一些诸如“你早餐吃面包倾向于配以下哪个品种的奶酪、你的饭后甜点更喜欢以下哪一类、你在高速公路上开车超车的频率高吗……”等“西化”问题让应聘者无所适从,只能胡乱选择,给用人单位和应聘者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心理健康领域亦是如此,基于中西方人的思维、观念、个性等方面存在差异,在中国人看来是正常的事情在西方人看来就有心理障碍,反之如此。因此,王登峰提出,只有根据中国本土文化特点,建立适应中国环境的心理学理论,才能真正有效地帮助那些有心理障碍的人。
作为第28届国际心理学大会的特邀发言人,王登峰带来了他从事心理学本土化研究的最新成果——“中国的人格结构和测算”。经过20多年的研究、测算,他将中国人的人格按外向、善良、行事风格、才干、情绪性、人际关系、处事态度等7个维度,与西方学者30年前根据同样方法测算的西方人的性格维度进行了比较,发现两者存在较大的区别。他还打算根据测试结果编定一套适合中国人的心理测试工具。
在台湾,中国人的本土心理学研究已经获得了较大成就。曾任台湾大学心理学系及研究所教授兼主任的杨国枢,长期采取本土化研究取向,探讨中国人心理与行为的特征及变迁,《中国人的性格》、《中国人的心理》、《中国人的蜕变》等著作在海内外引起广泛关注。他认为,本土心理学研究在选择研究课题方面,要多自中国人的孝道、关系、缘分、面子、人情等入手,因为这些最能反映中国社会与文化因素的特点及影响,也最易避免习惯性地套用西方概念、理论及方法。
针对某些借本土化研究攻击中国人人格的现象,王登峰说:心理学本土化的研究就是要回答“中国人是什么”的问题,这是科学判断,而不是价值判断。
国际心理科学联盟主席、全国政协委员张厚粲认为,心理学本土化的当务之急是唤起国内心理学专家对心理学应用的热情。政府有关部门应及早规范心理学服务市场,明确相关职能部门;尽快制定法律法规,确立心理学的社会与科学地位;同时注意人才培养。一项统计表明,美国2亿人中有20万从事心理学研究的工作者,中国13亿人口只有1万人从事这些方面的工作,心理学人才严重缺乏。
此间专家预测,随着中国心理学研究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中国心理学本土化体系有望在10年内基本确立,中国在国际心理学学术会议上的声音将会更权威。
编辑 张伟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