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到日本的第二天,就先去外务省见中国课(中国处)的官员。外务省楼高8层,青灰色,显得很普通。进楼时的安检比记者两年前进美国国务院时松多了。楼里的陈设也很简单,走廊的墙壁基本是米白色,连在2层用来接待我们的会议室也一样。
中国课设在7层714房间,是个拥挤的大房间,里面的外交官都一排排面对
面地坐着。我们被允许在门口站了站,没在墙上看到中国地图,但看到一个全课人员的结构表。从结构表可以看出,中国课分为6个班,分别是:文领C班(文化、领事、化武),台湾班,总务班(文秘),政务班,庶务班(后勤)和经济班。据介绍,中国课目前共33人,在外务省的地区和国家课中人数仅次于北美课(北美分为一课和二课,加起来有50多人),在外务省以国家名称命名的课中,只有中国课和俄罗斯课。
中国课实际是“中国和蒙古课”,但这33人绝大多数都是讲中文并在中国工作过的,学蒙语出身的只有3人。中国课在外务省的地位,大致反映了中日关系在日本外交中的地位:日本最重视美国,接下来就是中国。日本驻美使馆有大约120名外交官,是日本驻外使馆中最大的;驻华使馆的人数紧随其后,有大约100人。但有一点同样值得注意,目前日本外务省局级以上的高官中,没有一人是学中文出身或在中国常驻过的,日方解释,这是出于“偶然因素”:外务省的官员调动频繁,有几位“中国通”目前在巴西、保加利亚等国当大使。这显然对日本制定对华政策多少有一定影响,而且,这还给人一个印象,搞日中外交的人前途并不看好。
我们见到的第一个中国课的官员名叫濑野清水,是中国课的地域调整官。他发给我们一个介绍日本概况和中日关系基本情况的提纲,共9条,其中不乏对中国人来说很熟悉的话。比如第七条是:“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提纲原文,下同)。”具体3个小点是:“1.日中两国有着两千多年的友好往来历史;2.由于国策的错误,有过一段不幸的战争时期,对很多国家尤其亚洲国家的人民带来了极大损害与痛苦(这段话是日本前首相村山富市当年的一段正式讲话);3.斗则两伤,和则两利。”提纲第八条是:“求同存异。”具体3个小点是:“1.日中两国已进入相互依存的新阶段,谁也离不开谁,要建立双赢的关系;2.要妥善处理两国间现今存在的和今后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分歧,要加强对话,减少误会,扩大共识;3.不应该让差异和分歧成为发展双边关系的障碍。”
濑野在中国学习工作前后二十多年,说话总是笑眯眯的。他不断把日本和中国做类比,说日本相当于中国哪个省的几分之一;现在的年号平成、上一个年号昭和都来自中国古籍;日本中学课本里有中国的古诗词,他本人背过“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明治维新以前,整个日本文化都是从中国“照搬过来”的,日本人对此“非常感谢”,等等。
给我们的感觉是,当不涉及政治分歧时,中日两国有许多甜蜜的时刻。包括日本副外相逢泽一郎接受我们采访时,总的谈话调子是平和的。甚至在谈到东海油气勘探问题时,逢泽也表示:无论如何,在中日之间的东海应当是和平的海洋。但一涉及历史问题,说到小泉参拜靖国神社,逢泽马上换了个调,为小泉的行为进行辩解;说到钓鱼岛,逢泽的表态也如照本宣科,生硬地表示钓鱼岛是日本的“固有领土”。
与10年前相比,中日关系更好了
政治冷经济热,是当前中日关系的现实。那么,如何评价这一关系呢?与10年前相比,中日关系是更好了,还是更糟了?日本外交官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是,中日关系虽然有一些“脆弱的地方”,但与10年前相比,两国关系还是“好多了”。这种观点的依据是:第一,中日经贸关系突飞猛进,每年增长30%以上。2003年,两国贸易达到创纪录的1335亿美元,日本已经是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也已经成为日本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今年,两国的贸易额将再次刷新,超过1500亿美元。更重要的是,两国的贸易结构是互补型的,进出口基本平衡。这说明两国的经济合作是双赢的。第二,两国的民间交流和地方交流非常活跃,而且非常务实,成果丰硕。两国现在已有友好城市224对,而且还在不断增加。这些友好城市不是虚的,而是做了很多实事。比如大阪和上海就是友好城市,大阪在上海设有办事处,帮助日企在上海搞投资,提供咨询,调解纠纷。此外,日本民间有数不清的对华友好团体,它们介绍中国文化,组织去中国旅游,为两国企业的合作牵线搭桥。目前,在华常住的日本人实际已达10万,仅上海就有3万多。上海的日本学校10年前只有150个学生,现在是1800人。2003年,两国人员交流达到368万人次,平均每天1万人次。如果日本彻底开放中国人来日旅游,这个数字将很快翻番。现在平均每天有两个日本企业进入上海,日本常驻中国记者的数量和日本在华留学生的数量,都仅次于在美国的数字。日本飞中国的航班,几乎数不清。仅大阪开辟的前往中国的航线,就有15条之多。
中日关系不仅仅是数字的变化。以往,在经济上常常是中国单方面有求于日本,现在的情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近年来,由于“中国特需”的拉动,日本早就不景气的钢铁、造船、建材等行业又重新热了起来,日本造船厂未来3年的订单都是满的,而且大多数来自中国,即使是其他国家船商订的,往往也与它们同中国的运输业务有关。日本的钢铁业则看准了中国的特种钢需求,仅中国西气东输一项,就为日本企业提供了大量机会。建筑机械和建材业就更不用说了。也许正是因为这一切,近年来“中国威胁论”在日本遭到冷落,“中国机遇论”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逢泽副外相在接受我们采访时说,日本现在需要中国,中国也需要日本,中日双方都需要对方的存在。
伤了感情,但没伤到筋骨
在两国民间,很多人还是感觉到两国关系不如从前。几位跟踪中日关系多年的分析人士说,中日关系的政治问题最主要是历史问题,小泉参拜靖国神社把这个问题引入僵局,而历史问题涉及到的是中日两国间的感情问题,它最敏感,对中国民间的剌激也最重。
分析人士说,现在棘手的问题是,两国的媒体以及民众的感情很容易出现对立,这常常使一个负面的事情被放大,把此前两国间正面的事情统统淹没。比如,中国在东海搞油气开发,既是在中国的大陆架上,也是在两国间海域中间线的中国一侧,完全是无可挑剔的。日本《东京新闻》先把此事报道出来,日本外务省便与中方交涉,此事反过来再经中国媒体报道,引起中国民众的愤怒。日本媒体接着报道了假消息,称中国军舰在东海拦截了日本调查船,一时间两国民众的情绪都变得更加激动。分析人士说,这本来是一件邻国间常见的海上纠纷,完全可以通过外交途径解决,但由于两国媒体和民众情绪的过度参与,成了两国之间的大事。中日之间很多负面的事情就是这样被搞大的。
那么,政冷经热会不会成为中日之间的常态?两国的政治关系会不会进一步恶化呢?我们在不同的人那里听到了不同的分析,但大的方面很相似。这些分析说,中日关系伤了感情,但没伤到筋骨。中日之间的共同利益远远大于彼此的分歧。中日除了经贸合作,在朝鲜半岛核问题、环境问题、共同发展东亚的信息技术等方面都需要沟通与合作。由于双方的经济和社会交往“太深入了”,政治上进一步恶化的空间已经很小。两国不大可能在某一个点发生军事摩擦,双方都没有愿望也没有理由朝这个方向迈步。至于中日关系中的变量也是有的,如美国在中日关系中起什么作用;中国经济是否会平稳发展,进一步增大对日本的影响;日本国内政治的走向等。
像日本内阁的其他成员一样,日本外务省的大臣、副大臣都不是职业外交官,而是政治家,所以,日本外交受国内政治的影响尤其大。尽管这样,像中国课这样的部门还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们负责对华政策的研究、建议、执行和落实。日本外务省的其他部门也会经常与中国打交道。比如,在我们中国新闻代表团一行告别东京的前一天晚上,与我们共进晚餐的就包括外务省新闻发言人等多名官员。中国课的濑野清水先生当然也在座。他在席间表演了一个“中日友好魔术”。他拿了一根蓝绳子,圈成两个圈,象征着中日两国“一衣带水”(这个当年描述中日关系最常用的词,现在已经很少听到了),然后他把绳子的其中一段用打火机烧断,象征在千年友好之后,两国关系出现悲剧,友谊中断。再往后,他又把烧断的地方打个结接了起来,象征两国复交,缔结友好条约。他一边打绳结一边大声说“缔结,缔结”。接下来,他把那根绳子绕到一位中国记者的手上,边绕边说:“经过两国人民32年的努力……”他把绳子从中国记者的手上解下来,奇迹出现了:烧断的绳子又变成了一根完好的绳子!所有人都在惊喜中热烈地鼓起掌来,所有人都被真诚地感动了。中日关系就是这样的神奇,有那么多美丽动人的地方,又有那么多现实的烦恼。我们衷心希望,这样美好的相聚,在中日两国人民之间会越来越多。(胡锡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