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来宁招生的北京某学院,一踏进南京这座“火炉”,立刻就有了冷热两种不同的感受———天气之“热”和招生之“冷”:他们向下岗职工子女扎就的免除学费的“绣球”,竟然抛不出去,这令他们倍感失落和困惑。
南京一家培训服务中心的连总经理告诉记者,北京某学院一到南京,立即和他
们进行了联系,提出了一个优惠的招生政策:该市的下岗职工子女如果报考他们学校,只要凭相关证件,便可免收报名费,其中5名优秀者还可以享受免收3年学费的待遇。
但是,甄选出的5名下岗职工子女,却以各种理由拒绝了。北京某学院院长助理惊讶之余,分别找了这5名学生“谈话”,终于弄明白他们“拒绝”的原因:因为怕露“穷”,遭到“歧视”。这位院长助理又找到这5名学生的家长,家长们的反应是:尊重孩子的选择!
这样一个采访,叫人心里觉得有点不是滋味。北京某学院的“好心”为何不被接受?这里值得深思的地方颇多。比如,这家学院的宣传是不是有炒作之嫌?或者说,该院的“免学费”的做法,是否能真正赢得5名下岗职工子女的心,从而让社会心悦诚服地认可其公益之举?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教授吴曾基说,对这样一群学生而言,心理的“资助”和“修补”,要比单纯的金钱“资助”重要,因为金钱不能起到“心灵鸡汤”的作用。吴教授的话,值得那些动不动拿钱来“资助”贫困学生的单位好好品味。
特约编辑:yxch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