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搭建“天网”、“地网”和“人网”,构筑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大平台,是我市大规模实施农民培训的有效途径。自2001年4月,青岛农业技术推广学校启动卫星网络教学体系建设项目以来,通过培训获得“绿色证书”的农民达15万余人,他们已累计带动11万户农民发家致富。 &n
bsp;据介绍,2001年,我市投资在青岛农广校建成了两个计算机网络教室,购置73台计算机,安装了卫星双向传输接收系统,开通了中央农广校卫星教学课程。从此,青岛市农业远程教育链接上了“天网”。有了“天网”,青岛农广校又考虑起如何建立“地网”,即有线地面宽带网。截至目前,青岛的五市一区已建成融信息、教学及管理于一体的农业公共社会服务体系教学培训平台一处,并拥有10个计算机网络教室、600台计算机的网络体系,青岛农广校还开通了“青岛市农业教育网”,一张巨大的农业远程教育“地网”在青岛农村铺就。600多名教师和15万名学员,则构成了农业远程教育的“人网”。 “我们的教学网络建设,得到中央农广校、农业部的大力支持,同时,青岛市各级领导也给予高度重视,政府财政投入已达400万元。各区、市配套资金达160多万元。”市农广校校长崔钦礼介绍说,目前,青岛农广校已从单向传播发展到双向交互传播,实现了音频、视频齐全的教学手段。
平台搭起来了,如何使平台真正发挥好作用?记者在青岛农广校总校看到,网站对在校生开放,为学生提供教学课件的录制、播放,学生可根据自己需要进行网上学习。教师借助音视频交互系统和各分校的学生异地面对面交流,真正实现“零距离”学习。
“声像教学”有着吸引农民学习的强大优势。青岛市各农广校建起了音像资料库,即墨市农广校的音像资料库竟有2000余片及20000册各类农业科技图书,向各镇无偿提供,以村为单位进行巡回播放。讲师团是青岛农广校现代远程教育体系中的一支重要生力军,其中有聘请的农业高等院校专家、教授为兼职教师,也有“乡土科技人才”当老师。即墨市鳌山卫镇青年农民林式柱,经过培训和勤奋学习,摸索出生态调控健康养虾技术,年纯收入上百万元。为了能将自己的技术传授给别人,他自愿报名加入市讲师团,义务对广大农民进行科技培训。
“要逐步实现网络到镇、进村、入户和开启所有教育、培训渠道,力争实现农民培训的‘无缝隙’覆盖,保证广大农民居家就能学到所需知识。”青岛农广校即墨分校校长孙建凯决心很大。
“我们出诊刚回来。”高级农艺师鄢立森和毛可荣风尘仆仆,一落座就对记者说:今天早晨,即墨市移风店镇三湾庄村的村民,给我们打来求助电话,说他们村有15个黄瓜大棚发生白粉病,让我们赶紧过去治病。这不,处理好了,村民很满意。来回两个多小时……对“农业专家热线”,农民亲切地称为“农业120”或“农业110”。只要打一个电话,专家们在很短时间内就会出现在田间地头。“这是远程教育和后续培训的补充。”农广校的校长们认为。
目前,青岛市初步建成了以农广校为中心,以各镇农技推广服务站和成人文化教育学校为网点,农业、畜牧、水产三大市级科技示范园区为基地,农业科技服务热线为链条,农业科技培训讲师团为辅助的全市农民现代化远程教育培训体系。
网络教室给青岛农广校插上了教学的翅膀,远程教育实现了农民的“零距离”培训,农业知识顺着网络淌进了广袤的田野。(梁学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