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3年增幅保持50%以上的中国汽车市场,今年5月份销量比上月骤降20%以上,库存积压占到总产量的10%以上,6月份仍未好转。面对中国汽车市场的“低迷”,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热情丝毫没有减退,投资扩产的声音仍然不断传来。大众汽车计划在中国的产能扩大到165万辆,通用汽车的这一目
标是130万辆,现代也将达到30万辆。究竟是何种原因能让这些跨国企业保持投资热度不减?
跨国公司投资不盲目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近年来一直是跨国公司投资的热点,全球500强企业当中有400多家来华落户。2003年,中国吸引境外直接投资FDI535亿美元,达到历史最高峰,预计2004年还会有所增长。到21世纪初期,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经济中已经占据了重要地位,在中国汽车工业中的地位尤其重要,也尤为突出。
没有人能怀疑中国汽车市场蕴藏的巨大价值。实际上,中国已经被跨国汽车制造企业纳入了各自的全球战略中,厂商们纷纷将自己未来发展的重点转移到中国,他们的主要目标是在中国建立生产基地,以求在未来的竞争中维持生存。而在汽车市场“低迷”期进行积极投资也至少能够产生如下效应:一、有效地显示企业自身的经济实力与市场地位,增加消费者对企业、品牌的认知度。二、向同行业内的竞争对手显示自己的实力。三、把在中国发展作为汽车制造厂商全球战略的明示:对中国汽车市场充满信心,不管中国现在的市场状况如何,未来前景依然广阔。
中国未来汽车市场的发展存在着一些必然的原因:首先是消费结构升级。根据国家统计局预测,中国人均GDP将超过1000美元。按照国际经验,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消费结构向发展型、享受型升级,过去的奢侈品将转化为居民的必需品,汽车将进入家庭,成为居民的必然消费品之一。而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的时候,私人购车将出现爆发性增长。
另外是城市化建设。城市化建设进程必然引起交通需求,这也将给我们的汽车产业提供前所未有的市场机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在一组中国汽车产业增长潜力与外部环境的研究课题中提出:目前,中国家用轿车的保有量为489万辆,到2010年将增加两倍,达到1466万辆。到2020年这一数字再增加4倍,达到7200万辆。届时中国各种汽车的总保有量将达到1.15亿辆,是美国今天汽车总保有量的一半。
三是道路交通建设步伐加快。有关资料显示,在未来6年时间里,我国每年将有约4000亿人民币投入道路交通建设,今年北京也计划投资300多亿元进行交通体系建设。这将促进人们的汽车消费环境的改善。
规模生产远离成本之惑
其实在中国,轿车企业规模化生产量还不到位,厂商也未能实现规模效应。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2003年度,上海大众的生产量突破40万辆,一汽—大众的生产量突破30万辆;上海通用产量为16.9万辆,天津一汽包括天津丰田16.7万辆,广州本田11.7万辆,神龙汽车雪铁龙10.5万辆,长安汽车10.2万辆,奇瑞汽车10.1万辆。一般来说,年累计生产达到30万辆才可以形成一定的规模效应,而中国大部分的汽车厂商都还未达到30万辆的年生产能力,轿车规模化生产量不到位,无法达到规模效应,这也成为外商投资增产的重要原因。
2004年6月,国家发改委颁布了新《汽车产业发展政策》,主要的目的是推进以大型企业为中心,对汽车生产企业进行兼并重组,在2010年前将中国汽车竞争力提高到国际水准。然而这项新政策也引发了汽车业内的一片争论。投资最重要的问题不在于产业政策的利弊影响,而在于政策是否明朗化。
新《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将中国未来在汽车领域的发展方向明朗化,使投资者能够了解中国政府在汽车领域的观点和政策趋势,让他们更加清晰地看到中国未来汽车市场的前景,为投资者正确地制定投资策略和营销策略提供了基础。
尽管目前持续3年增幅保持50%以上的中国汽车市场,在今年5月份销量比上月骤降20%以上,但是中国汽车市场依然保持着较高速度的发展。目前,中国汽车市场正由“超高速”发展恢复到“高速”发展的状态。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汽车市场的前景是美好的。对于投资者来说,失去火爆的销售固然可惜,但一个稳定的、以合理速度发展的市场对于汽车产业的发展更加有利,同时对以汽车企业为核心的相关零部件企业、汽车金融信贷等行业也更加有利。
当然,外商加大对中国汽车市场的投资将会对本土汽车品牌造成很大程度的冲击。目前中国国内汽车整车制造企业多达123家,但是年产过万辆的只有十多家,年产过十万辆的只有几家。中国本土汽车品牌只有在即将到来的、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继续做大做强,才有可能在未来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