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讯
近日,不少去第一海水浴场游泳的市民遇到了海蜇蜇人事件。“好像20磅重的拳击手套,在我身上重重砸了两拳,我全身像被打了麻药一样,只得艰难游回来。”一名被海蜇蜇伤的市民这样描述其被蜇的情形。
记者从第一浴场医疗室和各医院了解到,最近被蜇伤的泳客确实不少,浴场医疗室的医生近几天的主要工作就是应付被蜇伤的泳客。近一周来,青医附院、市立医院等医院被海蜇蜇伤的病人就诊数量明显增多,每家医院每天都要接诊10人以上。其中大都来自第一海水浴场。被海蜇蜇伤的轻重程度有差别,有的仅仅被海蜇的触角碰到,形成两道丘疹,但有的游客和海蜇“亲密接触”,导致蜇伤严重。
一位迟先生,在游泳时发现了一个大海蜇,他竟然把海蜇往岸边推,并且把海蜇捞到了沙滩上,结果导致四肢被海蜇严重蜇伤,在医院连打了好几天吊瓶。
据青医附院皮肤科专家介绍,在海中如果发现海蜇,一定要避而远之,一旦被海蜇碰到后,尽管到浴场医疗室应急处理,或者自己用碱性的肥皂液体清洗被蜇处,溶解毒素,然后用足量的明矾水做冷湿敷,一般的两三天内就会好起来,严重者就得到医院对症就诊。(记者王哲)
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程济生———海蜇增多因素复杂
黄海水产研究所海洋生物资源研究室程济生研究员告诉记者,青岛近海的海蜇种类以沙蜇、绵蜇为主,以往海蜇伤人的情况每年都会发生,这几年相对比较多。导致海蜇增多的因素比较复杂,有水质、海水温度、海洋浮游生物等多种原因,但今年胶州湾内和开发区一带首次放流海蜇苗,肯定会导致近海海蜇增多。
据介绍,6月份放流后,很多小的海蜇很可能在铺设防鲨网之前就进入了第一海水浴场海域。当然,海蜇增多也和海水温度、水质等等复杂的因素有关。
程济生指出,随着海蜇放流的数量越来越多,渔业管理部门和科研工作者也应当研究相关措施,放流海蜇苗之后,采取有效措施,提前抵御海蜇的进入,使得它们不影响海滨浴场的游人。王哲
是放流海蜇惹的祸? 专家解释:高温多雨是罪魁祸首
晚报讯
针对近日一浴海蜇蜇人事件,许多市民给本报打来电话询问,今年一浴海蜇这么多与6月份胶州湾内的海蜇放流是否有关?记者就此采访了市海洋与渔业局的专家。
今年6月初,市海洋与渔业局的技术人员分别在胶州湾内的唐岛湾海域和冒岛海域将一批海蜇苗投入大海,实现了我市海洋渔业部门首次人工放流海蜇试验。该试验是渔业部门为缓解海洋渔业资源匮乏现状、增加渔民收入而实施的渔业生产新技术推广活动。如今,这些海蜇苗已经“成年”,大约有1200万只,每只的个头都超过了30厘米。近日,有关部门在胶州海域组织渔民进行了首次捕捞。
据市渔业技术推广站有关负责人介绍,第一海水浴场发现的海蜇一般不可能是放流海蜇,原因一是放流地点离一浴非常遥远,海蜇游进浴场的几率比较小,二是六月份放流的海蜇现在已经长成脸盆大小,防鲨网足以挡住它们前进的去路。
这位负责人分析,近期海蜇增多倒是与岛城近期多雨的天气有关。因为海蜇在自然状态下生长的条件,首先是16-25℃左右的水温,还有淡水注入海水的海洋环境。7月份的天气促成了海蜇生长的最佳水温;而海水正常的盐度为28‰以上,近日连续降雨形成了淡水注入海洋,海水的盐度下降,海水中增加了许多浮游生物繁殖需要的营养盐,而浮游生物正是海蜇的美餐。在这两个条件的促成下,海蜇的生长格外旺盛。因此,海水浴场中突然增多的海蜇,极有可能是因天气变化自然繁殖。(刘兰星)
(特约编辑 马滢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