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8月4日专电(记者周雷
吴晶)作为一校之长,我必须明确何时运用“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的工作方式,这对管理整个“大家庭”十分关键。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温教授在8月4日开幕的第二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这样描述自己的治校方略。
在他眼中,大学首先应是一个联系紧密的“大家
庭”,他说:“一直以来,耶鲁大学非常强调大学的社区感,学校的居住规划必须确保学生的沟通和师生的互动十分便捷。”
莱温介绍说,在耶鲁,有些事情必须由“基层”决定,比如课程安排、项目设定、教师招聘这些问题,全由教授和学生们决定。这种“自下而上”的方式,既尊重了学生和教师的意见,也可以使学校决策部门及时调整学术和管理方向。但是,在大学的整体发展计划上,莱温仍然坚持“自上而下”的方式。“如同家长总要保持一定的权威,这样做才能保证整个学校运转一致,”他说。莱温于1974年获得耶鲁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在出任该校校长后,他先后创建了“耶鲁世界学人”、“全球化研究中心”等项目,并开创性地推行“全球大学计划”。
莱温每次到中国,都会惊叹于中国大学的快速发展,“尤其是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原先被分割细致的专门大学开始合并,并在规模上不断扩大”。他认为,中国大学的合并在某种程度上是必须的,因为只有具备一定规模才能更好发展。但他同时指出,“大规模”不应成为大学追求的目标。如果以规模论,耶鲁是个小学校——它只有1万1千名学生。实际上,世界上许多一流大学都是“袖珍家庭”:剑桥大学仅有15000名学生,但研究生就占五分之一。对中国大学近年的扩招,莱温有认为虽然此举可以让更多中国人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同时也将削弱大学的“社区”感,使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联系逐渐减少,并使大学管理的效率降低。
因此,他建议:中国大学在不断合并发展的同时,要建立符合中国国情和自身特色的管理模式,确保不同校区和学术机构间的有机联系。他还强调,美国大学的成功之处还要归功于国家独有的教育体系,即政府负责资助基础科学,大学具有很强的独立性;科学而有序的国家基金调拨也确保了大学的正常运转。
中外大学校长论坛召开前夕,莱温刚刚在京参加了他的新作《大学工作》中文版的首发式。在这本书的扉页上,落着他特别订制的篆体印章“雷文书印”。“中国的大门正在不断敞开,对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也不例外,”他说。
特约编辑 徐新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