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常只意识到生态世界的失衡,悲叹地球上每天都有物种在消失,而忽略了语言世界的失衡,其实世界上每天也有语种成为历史,而可怕的是伴随着这种语言消逝的可能还有使用它的文化、疆土乃至族群。
汉语虽然还不至于到生死存亡的境地,但相对英语,今天汉语的地
位也值得关注,一些人产生了所谓的“英语崇拜”情结。在网络化时代,英语已经成为“准世界语”,由“微软”、IBM、“康柏”等跨国公司所支配的这个虚拟世界是以英文为格式和标准的,英语是进入网络世界的通行证;在当今大众文化流行的传媒化时代,美国几乎控制了全球3/4的通俗文化消费市场,《蝙蝠侠》、《泰坦尼克号》、《哈利·波特》、《指环王》等在全球的流行与卖座,使得世界人民对美国文化产生了一种认同与向往,新的文化帝国主义正在以技术与娱乐的方式征服世界。
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作家余光中就写下了《哀中文之式微》,感叹现代中国人母语能力的下降。如果不及时调整,有一天我们的后代学习古汉语要比学习外语还难。
从历史来看,在过去的一百年中,汉语和汉语写作饱经磨难,作家白先勇总结现代汉语的命运时说:“百年中文,内忧外患”。其外有西方语言的冲击,现代汉语严重欧化;其内则是母语的自信心和自觉意识不断衰微,中文成为追逐现代化过程中不断遭到修葺的对象。没有一种语言像中文那样,在这一百多年来经历了如此重大的变革。
从晚清效仿日本明治维新的“言文一致”运动开始,汉语经历了五四白话文运动,推行世界语、汉字的拉丁化、语言大众化和解放后的繁体字简化方案,上世纪80年代的电脑化挑战等等,面对民族性生存危机和现代化召唤,渴望融入世界的中国知识分子甚至喊出了“汉字不灭,中国必亡”的过激口号。
语言不只是一种表达工具,它跟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思维方式密切相关,它记录了一个民族的文化踪迹,成为延续历史与未来的血脉。如果说任何文化的特性都展示在自己的语言中,要认识一种文化,只能从语言出发,那么,保护语言其实就是保护文化,放弃母语其实意味着放弃自己的传统和历史,放弃自己赖以生存的文化基因。
作家韩少功说:一个民族的衰亡,“首先是从文化开始的,从语言开始的。侵略者从来明白,攻城莫若攻心,而一个人的心里只有语言,精神唯有语言可以建筑和守护。”在历史与现实、“内忧”与“外患”的多重夹击中,汉语如何延续其传统的血脉,创造新的辉煌,这是摆在当代中国人面前的一个急迫的问题。我们能否意识到“中文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每个人都有责任保护那曾经被庄子、屈原、李白、杜甫、苏轼、曹雪芹、鲁迅骄傲地向世界展示过的,延续着几千年中华文化命脉的,最切近我们心灵的母语呢?
特约编辑:哲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