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制一直以来都是自主学习的代名词,也是大学与中学学习的分水岭。在大学里学分制是一件平常的事,对于中学生来说,学分制却令人羡慕,这或许也成了他们向往大学生活的一个理由。实行学分制的中学在上海凤毛麟角,而大同学子就成了那群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引来了无数关注的目光。继大同中学之后,晋元中学、进才中
学也开始尝试学分制,而教育部也于近日决定在广东、山东、海南、宁夏等地试验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以学分制管理的方式进行课程实验。那么,学分制究竟离中学还有多远呢?
从1995年开始,大同中学就开始实行学分制,当时是由单一的课程结构调整为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三类。该校课改项目负责人郭金华告诉记者,必修课程指国家设置的标准课程,包括语、数、外等。选修课则分为几类,每一类再细化为具体的课程,如在该校2003年度高二年级第二学期的语言文学类学习领域中就开设了走进广告世界、名著与电影、英语歌曲欣赏、古代诗文阅读等课程供学生选择。活动课则是根据学生的兴趣组织的社团活动,每周活动一次。而具体的学分设置都是按照课程的周课时来进行学分计算的,如一周是2课时的话,就计2个学分。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大同中学采用的学分制特点首先是学年学分制,即以学时为计算单位,以学生根据课程计划必须达到要求的教育、教学量为基本评价指标,每学年对学生取得必要的学科领域最低学时学分标准作出规定;在整个高中阶段,对学生取得必要的最低学时学分作为高中毕业的依据作出规定。其次是基本学分与奖励学分的多元结构。据郭金华介绍,所谓基本学分就是只要在规定的课时内能完成课程的教育教学目标,经过考核合格后,就能获得的学分。由于单纯用基本学分会导致学生满足于基本标准,产生“60分万岁”的想法。于是学校又提出了一定的奖励学分,为在各方面学有所长的学生创造了一定的学分奖励额度。
郭金华认为,就学分本身来说,学校学分制的特点使得德育内容也纳入到了管理评价体系中去,做到可量化的尽量量化,使学生拥有免修、免试、免作业的可能。就学生本人来说,通过自身课程的设计,对形成自身的素质结构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这使得许多学生能从中受益。“曾经96级有位同学,读完高一后,要求免修高二一年的课程,直接跳读高三,经过学校和市教委的批准,他高二一年的学分直接通过考试获得,并在1998年参加高考时,考出了500多分的高分,被复旦大学数学系录取。”
但是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现中学阶段实行的学分制严格说来都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而是一种学分管理。所谓学分制是一种以学分为计量单位衡量学生学业完成状况的教学管理制度。它不受年限的限制,修完所有学分即可毕业,因此允许学生提前或者延迟毕业。在国外如美国等发达国家,实行的学分制就属这种。而在国内,即便是高校也还尚未达到这点。而学分制管理是用学分对学生进行管理,这是一种管理的方法和手段,只是以学分作为计量单位记录学生的选课情况。
可见,学分制和用学分进行管理是两个概念,而大同中学目前也只是种学分管理,它只是高中课程改革方案中的一个环节,是为实现学生自主选修课程服务的。郭金华也表示,该校的学分制是为适应弹性、灵活的选课需要,它有利于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课程设计,是为素质教育服务的。“实行学分制可以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但是记者获悉,由于中学阶段实行的是基础教育,必须要有一定量的必修课,因而可以选择的课程只能占到一小部分,比重不会很大,因此学分制也并不完全等同于自主选课。
由此可见,虽然中学学分制套用了大学学分制的模式,但两者并不相等同,仍然存在着差异。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吴刚教授就告诉记者,实行学分制应有一些核心课程和相当多的选修课可供选择。他说到,假如一个高中学生必须修满144分才可毕业,其中116分为必修课,28分为选修课,若每门选修课以2学分计,那么这个学生就有14门课可供选择。一个学生就有14种选择,那么一个班若是40名学生的话,该有多少种选择?学校得开出多少门选修课呢?因此,选修课的量必须非常大。
而目前中学阶段实行的学分制与大学学分制最主要的区别就在于中学的课程资源远没有大学来得丰富,选修课根本开不出那么多。此外,中学没有什么多余的教室,造成选修课质量不高;师资缺乏,教师队伍的力量不如高校强;中学缺乏像大学这样的环境等也都是学分制在中学实行的一道道屏障。
而吴刚也表示,美国实行学分制的投入很大,经费非常高,有的学校甚至达到了1万美元/人,这在中国是不可能做到的。“教师、教室、课程都已到位,却无人选修怎么办,只能让资源白白浪费。”因此对于在中学实行学分制,他认为,这未必是现阶段高中教育改革最好的办法,“毕竟高中阶段的教育还只是种基础教育,主要还是要打基础。”对此,专家也指出,中学实行学分制可能存在以下问题:1、教学计划系统不能保障。2、学生在选课时容易就易避难。3、学习过程中由于跨班选课没有了班主任的管理,因此约束力很小。
那么实行学分制究竟需要哪些条件呢?吴刚认为需要四个条件:■高中教育资源充足,包括资金投入、教师队伍、硬件设施。而硬件设施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多余教室,这一数量与开设选修课的多少有关。■学生生源要相对较好,否则学习基础课已很吃力,哪里还有时间顾及选修课。■实施过程中管理要严格,要避免学生就易避难,这就需要对课程进行认定,包括对课程内容、教学质量、考试等进行评估,从而判断出一门课程与另一门课程的学分设置上是否具有同等价值。■对教师队伍要有特别的要求,包括必须具备非常高的专业素养,能不断开发新课程以及善于把握新的知识领域等。但吴刚指出,“中学能有多少这样的教师?一般不会超过专任教师的10%。而像贫困地区这样80—100人/班随处可见的地方不要说实行学分制,就是选修课也是根本谈不上的。”
对此,郭金华也表示了认同。他告诉记者,虽然经过了近10年的探索,大同中学的学分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走在了中学的前面,但依然存在着许多的困难。“即便是我们这样的市级重点中学,要有一批能开发新课程的教师,要能提供适应每一位学生发展需要的课程,也同样是个挑战,”他说道。此外,中学要想实行学分制,在课程的实施上也存在着困难:该与学生如何磨合?自己的观念如何下放?这些都是摆在教师面前的问题。
事实上,记者获悉,大学学分制的亮点就在于大学可以开拓自己的思路,满足正常毕业的要求,并且跨系的选课促进了资源的共享。而中学学分制的亮点则是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多样化的学习要求,因此在中学阶段实行学分制有利于学生均衡地发展,但这只有在学生学有余力的前提下。由于学分制强调的是学生可以选老师、选课程,在高考指挥棒始终存在的情况下,学分制在中国的大部分地区是很难实行的,它也不太可能成为最突出的教育改革制度。
那么中学究竟能否实行学分制呢?对此吴刚认为,1、学分制源于大学,应用于中学需有区别地对待。发达的地区教育资源充足、生源较好,比较适合实行学分制,比如发达地区的示范性高中等。2、即使实行了学分制,也不能像“一刀切”那样全面推开,必须先征求一下学生本人及其家长的意见。
在问到大同中学在全校范围内可以开出多少门选修课时,郭金华告诉记者可以开出100门,这个数量很大,在上海也很少有中学能做到,但这其中有多少是未经过评估的,又是不是每门课程都能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呢?高校则不同,高校是教学与科研的场所,它有着非常好的平台,可以不断获得最新的教材,研究力量非常强,也具有开发新课程的能力。最主要的是,高校对学生的要求以自学为主,学生更多的是在课后自学而不是依赖于老师的授课。
学分制来自大学,但大学的课程资源丰富、教师充足、又有足够多的备用教室,可以进行跨学科的选修,这些都是中学所远远不及的。因此,中学要实行学分制,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保证进入选修的课程得以有效的开展起来,尤其是对于那些基础差、教育投入不足的学校。模仿大学的学分制,可能是一个好的教育改革思路,但要走好这条路,任重而道远。
特约编辑:方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