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随着国家宏观调控力度不断加大,一系列不容回避的问题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如何在果断有力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措施的基础上,保持全省经济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如何正确对待部分行业投资过热
和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如何在加强农业等国民经济薄弱环节的同时实现经济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针对上述问题,本报今天起刊发这组“认真落实宏观调控政策·创新实践在山东”报道,意在开启思路,深化认识,推动山东经济巨轮更加稳健航行。
小水泥、小煤窑、小炼钢等“五小”企业,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一直受到国家产业政策的严格限制。在新一轮宏观调控中,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钢铁、水泥项目,又进入了严控产业的“黑名单”。
“五小”一度遍地开花的章丘市,目前情况怎样?市政府副秘书长穆向阳说:“最厉害时多达上百家的小炼钢、小铸造现已基本绝迹,十几家水泥厂现在只剩下规模较大的两家。今年以来,市里又痛下杀手,将70多家小煤窑关停并转。”
一个“五小”企业,就是当地财政的一棵“摇钱树”。一棵棵“摇钱树”被连根拔掉,对市财政的影响有多大?穆向阳说:“五小关出高效益,仅煤炭产业就可为财政多贡献1亿元。”
煤窑少了,财政收入反而大幅增加?这账明摆着:过去小煤窑遍地开花,征收监管困难,税源严重流失,1吨煤只能提供10多元税款,现在关停并转后煤炭资源集中在五大集团手里,每吨上交税收近百元。
下决心向“小煤窑”开刀,市里还有更深一层考虑:全市探明开发的矿产资源有25种,其中以煤炭、铝土储量最大,是全国重点产煤县(市)和优质铝土出口基地,素有“金章丘”之称。但煤炭、铝土等都是不可再生资源,毫无节制地疯狂索取,资源只能越挖越少,煤尽城衰是迟早的事。章丘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居安思危,彻底摆脱这种饮鸩止渴的发展模式,把发展重心由地下转到地上,但遍地开花的“五小”企业掌握在个人手里,规模小,效益差,实力弱,短期行为严重,越界开采、破坏性疯狂开采屡禁不止,既破坏和浪费资源,又埋下了安全生产隐患。
通过关停并转,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到大集团手里,情况则截然不同。在过去完全依赖煤炭产业的东风集团记者看到,投资6000万元建设的东风高档毛巾生产线一期工程已正式投产,这条生产线引进的是世界最先进的箭杆织机等先进设备,产品远销日本、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每条售价是普通毛巾的1.5倍。二期工程建成后,可实现利税4600万元。目前该集团已经由煤炭延伸到纺织、化工、房地产等领域,非煤产业已占到全集团产值的3/4;集团实现利润、上交税收均占全市的1/3。
煤炭产业只是章丘调整产业结构的一个缩影。在同样的发展思路指导下,小炼钢、小铸造、小水泥现在也基本寿终正寝。
“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的后路被堵死,逼迫企业把眼光转向能耗低、附加值高的朝阳产业,全市产业结构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靠铸造起家的汇丰集团生产的罗茨鼓风机已占到国内市场份额47%。章丘电机厂通过与海尔的嫁接改造,已成为国内最大的家电电机生产企业。圣泉集团用玉米芯加工成糠醇等高新产品,占据了国内1/3的市场份额。
不光对浪费资源的“五小”企业痛下杀手,就是对破坏环境的“大财神”也不手软。早在2000年市里就将坐落在城区的两家大水泥厂搬了出去,其中仅交通水泥厂迁建粉磨站就投入了2000多万元。去年9月停喷近3年的百脉泉群复喷。为了确保泉群不再停喷,市委坚决停采泉头区域内的九层煤,并关闭了南部山区泉头区域内的6口煤井。数千万元的收入白白放弃,许多人不理解,但市委书记陈先运看得很远:“泉水是章丘的灵魂和‘名片',保住了灵魂和名片,也就保住了章丘的城市特色和永久魅力。”
泉活了,天蓝了,城绿了,河清了,投资的国内外客商络绎不绝,仅今年全市就新投资过千万元的项目42个,过亿元的项目17个。去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7.06亿元,同比增长26%,跻身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列第37位。
大众日报讯(记者 瑞虎)
责任编辑:屠筱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