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区 | 聊天 | 邮箱 | 建站 | 房产 | 影视 | 求职 | 游戏 | 教育 | 短信 | 直播 | 广告
首页 > 青岛新闻网 > 特别报道 > 正文  
滚动新闻
“工转农”的标本 黑龙江两千城市下岗工去给农民打工
青岛新闻网  2004-07-28 10:49:08 华商网-华商晨报

页面功能   】 【 小字】【 】【打印】【关闭

 

时运生和他的“工友”又开始了一天的打工生活


载着时运生的三轮车即将驶向田地


    调查提示:近年来,黑龙江省绥化市明水县企业纷纷倒闭,下岗工人急剧增多;而该省实行农业税费改革及成为免征农业税试点省后,农民开始大量承包土地。于是,下岗工开始走向农村——

  2004年7月15日晚上,记者在时运生家外等了近两个小时,晚上8点多,见到了刚从“地里”回家的时运生。

  56岁的时运生原是黑龙江省绥化市明水县粮库的工人,但是现在,时运生几乎每天都要到明水镇周边的农村找活儿干。在明水县内,像时运生这样到“农村找活儿干”的下岗工人有2000多。

  从下岗到“务农”——  一个“工转农”的标本

  时运生现在的家是三间人字型结构瓦房,院落很大,种着各种蔬菜。

  进屋后的时运生迫不及待地脱掉上衣,露出了黝黑的肩膀。“干了一天活,又热又累。”现在的时运生已经没有了当工人时的那种矜持,点燃了一枝烟,盘腿坐在了炕沿上。给记者倒茶水的是时运生的爱人,过去也在明水县粮库工作,现在在家伺候从村里租来的5亩田地。

  时运生告诉记者,明水县粮库在1998年10月正式宣布停产,包括时运生夫妇在内的200多职工成了下岗工人。时运生离开了工作27年的粮库。而在此之前的10年里,包括明水县最大的龙头企业———明水砂糖制造厂在内的30多家大中小企业已经相继停产倒闭。

  失业后的时运生几近“崩溃”:由一个令人羡慕的粮库正式职工突然变为下岗工人,他一时接受不了这个事实,在家待了整整1年多,直到他的儿子结婚。

  为了维持生活,当时50岁刚出头的时运生决定去外面闯一闯,在从事几个工作后,他把人生最后的希望寄托在了县城周边的田地里,到农村去铲地、拔大草。

  如果说他当初的做法是出于生活所迫,那么,今天,时运生看到了真正的希望:过去自己去农村找活,现在是农村每天派车专门到城里接送他,价格也从过去每天12元涨到现在的30元,并供一顿午饭。

  “由一个正式工人到现在的给农民打工,心理上能适应这个转变吗?”记者问时运生。

  “开始也不适应,但没办法啊!看见熟人就低着头,很怕人家认出来,特别是在地里干活时,总是担心遇到城里的熟人。”提起当初,时运生说是“偷着干活”。

  “你现在后悔到农村干活吗?”

  “也没什么后悔的,自己没什么手艺,年龄又大,哪个地方肯要我?”当了半辈子工人的时运生第一次碰锄头时,不知道怎么用,为了学会铲地,时运生的双手磨出了血泡,“那也是我学了很长时间才会的。”

  铲地、拔草——两千“工转农”的生活

  7月16日凌晨4时10分,天刚透亮,时运生扛着锄头像往常一样早早地来到距他家1公里远的明水县第五百货(8年前已关闭)门前,等待从农村接他到地里干活的三轮车。

  4时30分,“五百”门前的人渐渐多起来,时运生习惯地和大家打着招呼。

  “这儿是我们到农村干活的一个固定接送点。”时运生指着“五百”门前的人告诉记者,“我们每天都在这里等着农村来的三轮车接我们到地里干活。”

  据时运生介绍,在明水县,像“五百”这样的固定接送点还有五六个,高峰时,每个接送点有三四百人来这里等活儿。

  4时50分,“五百”门前已聚集了近百人,记者在现场看到,这些人以中老年和妇女居多。

  5时10分,“五百”门前停了3辆农用三轮车,时运生和20多人将锄头放到车厢上,纷纷上了车厢。

  “接他们到通达镇干活。”三轮司机告诉随车的记者,“那里距“五百”大约15公里,活主要是拔豆子地里的草,工资当天结算,每人30元,午饭免费。”

  5时20分,时运生所坐的三轮车开始驶向通达镇。与此同时,另2辆三轮车上也坐满了工人,准备到其他田地干活。

  5时40分,三轮车开始由平坦的乡柏油路驶进坑坑洼洼的田间土路,又颠簸了10分钟,三轮车停在了一片豆子地旁。

  6时整,包括时运生在内的32名下岗工人每人戴上一副白手套,依次沿着一条地垄开始了他们一天的工作。

  “从种地到铲地再到现在的拔荒草,已经3个多月了。”时运生边拔地里的草边说,“天天这样,工作时间从早6点到晚6点,中午有2个小时的休息时间。”

  “不累是假话,但总比在家待着强。况且工资还保证,也不用担心白干活。”时运生站起来伸了两下腰,摘下已经沾满泥土变得发了黑的白色线手套后,用手擦了擦额头的汗珠,弯下腰接着拔地里的草。

  “每个月八九百元的收入足够我家生活两个多月了。”时运生回头冲记者笑笑。

  据明水县宣传部魏敬相副部长介绍,根据最新统计,明水县现在约有2000左右下岗工人在附近农村打工,而且还有上升趋势。

  企业倒闭——“工转农”的被迫选择

  在明水县,时运生只不过是众多到农村找活干的下岗工人的一个标本。明水县县长汪国俊说,原来最多时全县有30多家大小企业,1万多工人,从1989年开始,一些中小企业相继关闭,到1999年前后,明水县内已经没有一家真正效益好的本地企业了。

  来自明水县政府2004年3月份的统计数字,明水县城市人口6.8万,县内共有5家外来企业(都是近两年来明水县投资的),在岗工人1000余人,下岗职工9000人,人均月收入(指下岗职工)不足300元;农村人口约28万,包括12个乡镇,99个自然村,人均耕地6亩左右。

  “我们没有工作,也没有土地,不能坐家等着挨饿。”于是年轻力壮、文化水平相对高些的下岗职工(明水县统计约有3000人)纷纷离开家门,到外地打工;而留在县里的只有时运生这样的下岗工人(明水县统计约有6000人):年龄偏大,体力相对弱,基本没有什么手艺。

  2001年,以时运生为代表的“大龄”下岗职工率先到附近农村打工。

  李万春也是其中一位。小学文化水平的李万春19岁在明水县豆制品厂工作,1997年下岗(当时49岁)后在家闲了4年多,2001年4月份也开始尝试到农村打工。

  记者问李万春,“为什么选择到农村去打工?”

  “一个是年龄大,除了会做豆腐没有其他手艺,另一个就是农村现在需要劳动力,而且工资稳定,待遇优厚。”李万春开玩笑地说,“干两天活就可以买一袋大米(56元一袋)了。”

  从时运生到李万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们都一脸坦然。

  通达镇主管农业的杜副镇长告诉记者,仅在2年前,还有很多下岗职工宁愿呆在家里也不愿到农村干活。

  “变化开始于今年国家试点对我省农村土地实行全部免税政策。”宣传部魏敬相副部长说,“现在不但白种地,国家还给农民粮补钱,农民种田的积极性自然提高了,吸引了城里很多下岗职工,大家都去农村干活,也就没人笑话了。”

  免征农业税——工、农双赢的契机

  2004年3月末,根据中央一号文件,国务院将黑龙江、吉林两省作为全国实行免征农业税试点省。4月7日,黑龙江省同时出台了《粮食补贴方式改革实施方案》和《良种推广补贴办法》,18.52亿元粮食直补资金和5亿元左右良种补贴资金将分送到农民手中。

  据悉,在2002年黑龙江省实行税费改革前,农民人均耕地在4亩左右,1亩耕地除了种子、化肥等必要的开销外,最多时要向各级政府交纳100多元的各种税费。

  “农民种1亩田地,忙了大半年,到秋后却发现地的支出远远超过收入,而且收入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自然条件。”绥化市一位政府官员感叹,“种地不挣钱农民哪还有积极性种田,农村的大部分年轻劳动力都到市外甚至省外打工去了。”

  以前的绥化市明水县就是一个例子。明水县一直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小县城,因为当地农业税过高(一亩地60~76.8元不等),28万农民中在家从事耕田的只有15万人左右,农村人均耕地也由过去的6亩增加到10亩。

  “一方面,愿意要地种田的农民越来越少,严重影响了全县农业发展和政府经济来源。”汪国俊县长说,“另一方面,全县的工业经济也几乎陷入瘫痪状态,6.8万城市人口中近1万人是下岗工人。”

  “怎样摆脱农业经济与工业经济两方面的困境并有机地结合起来?”一直是摆在明水县政府面前的一个沉重话题。

  进入2002年税费改革后,明水县农民所承担的税费比起改革前减少了55.8%,“这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外出打工的部分农民又从外地回来继续耕田。”汪国俊县长说。

  到2004年,作为全国免征任何农业税的一个试点省,黑龙江省还颁发了相关法令,每亩农田政府还补助若干元给种田的农民,明水县农民得到的粮补钱是每亩地13元。

  “承包地便宜(每亩20元到70元不等),种地不交税,每亩还能补助13元。”明水县农村开始有大批农民承包耕地,少则几十亩,多达成百上千亩。

  “伺弄这些地,只能雇人,但农村家家都有地,只能到城里去雇下岗职工,下岗工人成了抢手货,要想不误庄稼季节,只能待遇好,工资高。”明水县很多农村养地大户这样说。

  来自明水县的粗略统计:2003年全年,城里共有400余下岗职工到农村打工,每天工资最高是12元,不供午饭;2004年4月,有900余人到农村打工,每天工资20元,免费午饭;2004年7月,有1700余人农村打工,每天工资是25元,7月12日,全县达到1900余人到农村打工,工资涨到每天30元,免费午饭,车免费接送。

  耕种“淡季”咋办——繁荣背后的新课题

  明水县政府初步统计,从今年4月初到7月中旬,县内有2000余下岗工人被当地农民雇佣到田地里干活,从农村流入城里累计资金至少超过40余万元。

  “这是‘互惠互利’!一方面,农民种地积极性大大提高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和个人经济收入的增加,另一方面,解决了部分下岗工人的再就业。”明水县的各级领导看好这种繁荣:农村经济增长带动了城市经济,而城市经济增加又加快了农村经济增长。

  “这只是暂时的,到农村伺弄庄稼有很强的季节性,下雨时不能工作,并且从春种到秋收最多也就是半年时间,除去庄稼生长期,到农村干活的时间也就是4个多月。”明水县一位人大代表对此却深表担忧,“其余的几个月那些下岗工人去哪挣钱来维持生活?”

  其实,这种担忧一直存在。虽然明水县在县内招商引资5家外地企业解决了部分职工再就业,但由于年龄和文化水平等因素,真正再就业的工人仅占下岗工人的10%左右,而年龄在40岁以上的下岗职工却占下岗总数的72%左右。

  “支柱工业少,再就业率低,而农田又有季节性。”处于两难境地的下岗职工有些开始自己到农村承包田地耕种。

  “虽然承包费便宜,但很多下岗职工还是拿不起承包费,对于明水县目前的现状,各级政府应该有个长远的规划。”这位人大代表呼吁当地政府应该进一步采取相应措施改善这种现状。本报记者 姚远摄影报道

                                          责任编辑:孙琦  

页面功能   】【 小字】【 】【打印】【关闭

报业集团服务热线为您提供飞机订票、送票上门,电话:2871111】
  发表评论
 
内容
 热点资讯
·海尔中央空调成政府系统首选
·北交大MBA学历学位青岛班热招中
·欢迎参观2004青岛首届旅游网上博览会
·激光帮你摘掉眼镜 治近视 到市立
·青岛第十九中学国际部 "中加班"招生
·百年活力激情涌动 青岛崂山矿泉水
·美国国际注册人力资源经理职业认证
·高密度集中授课全方位提高英语水平
·英国北方大学联合会青岛校区热招中
 

 相关链接:


 站 内 检 索

新闻网简介 会员注册 广告服务 帮助信息 版权声明 鲁ICP证 000149

青岛新闻网读者留言板 值班电话:86-532-2933059,8673059 传真:(0532)2967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