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了摸清各种废弹的构造、性能,赵凤超一有时间就钻进“教具室”,对照资料反复研究。 |
|
赵凤超参与研制的“报废雷弹火工品销毁炉”。
|
|
|
|
重达260公斤的日本舰炮榴弹。
|
对于一般人来说,弹药销毁,是一项神秘、危险且极富挑战的工作。在“八一”建军节即将到来之际,
本报记者找到了一位将“脑袋拴在手上”的弹药销毁师,了解了他那些与死神“搏斗”的鲜为人知的经历。他就是在生与死的交汇点上奋斗着的拆弹斗士———海军某部士官赵凤超。
14年与死神“共舞”
赵凤超1990年入伍,14年来,他一直战斗在弹药处废的第一线,共有近百万枚炸弹在他的手中被消除了危险。谈起自己14年来的感受,他给记者打了非常形象比喻:“就像在一个下面是万丈深渊的悬崖上荡秋千一样,稍有闪失,必死无疑。”“我们的性命全系在自己的手上。”
两次与死亡擦肩
在赵凤超多年与死神搏斗的经历中,有两次他险些发生意外。
在一次销毁弹药时,他刚刚加完燃料转身向掩体跑。突然,一声闷响,土炉被残留的火工品炸开了,一股热浪将他猛地推了出去。他当时眼前一片漆黑,两耳嗡嗡直响,被炸的腿已经不听使唤。他咬紧牙,摇摇晃晃地站起来。事后,同志们告诉他如果他晚跑一点儿,他的腿就将被炸掉。
还有一次发生在他们执行引信销毁任务的时候。当时,他带领战士们在操作的时候,突然引信将进料口堵死了。要排除这一故障,惟一的办法就是用手掏。经过炉体的加温,引信安全装置可能已经被破坏,稍有不慎,就会引起爆炸。当大家都在迟疑的时候,他二话没说就爬上了销毁炉,顶着高温用手一点一点地掏。现场静得让人窒息,空气也仿佛凝固了。一颗、两颗……等第27颗引信被掏出的时候,已经是三个小时之后。
拆出日本侵华证据
2002年,在一次执行上级集中销毁废旧弹药、火工品任务中,赵凤超发现了一枚直径280毫米、重达260公斤的舰炮榴弹,弹体包装袋上写着“明治三十三年制”等字样,他立刻意识到这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重要罪证。虽然当时已经可以在废弹自动销毁系统中用超高压水射流水刀切割弹体,但将会严重损伤弹体的完整性。于是,赵凤超决定采用手工拆卸的方法取出一个完整的日军侵华罪证。
当时,所有的人都撤离了现场,只留赵凤超一个人在拆卸现场。由于这颗炮弹整个弹体腐蚀严重,而且弹内的火药状况也难以预想,战友们都为他捏了一把汗。而此时,赵凤超小心翼翼地拆下炮弹底螺,用水将黑色火药浸透,并冲洗出弹体。一小时二十分钟后,他手捧着弹体走出了拆卸现场,在场的领导和战友们一齐为他欢呼。
如今,这颗见证历史的炮弹静静地躺在历史博物馆的展厅里。
用科学战胜死神
如果说以前赵凤超是在与死神“搏斗”,那么现在这场生与死的“搏斗”结束了。他和战友们研制的“弹药自动修理流水线”、“炮弹全自动拆毁系统”,实现了人弹分离,解决了报废炮弹自动拆毁这个全军性的技术难题。
“如今,我们的弹药修理、拆毁、销毁基本上实现了自动化。”如今的弹药销毁已经不再是山崩地裂,记者在销毁现场看到,赵凤超静静地坐在电脑前监控着弹药处废的每一个环节。看着弹药在自动系统中被分解处理,他自豪地对记者说:“自从这些系统运行以来,我们就再也不惧怕死神的威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