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第一所免费学校——久隆模范中学第一届高中毕业生全部考进大学!记者一进校门,公布喜讯的红榜就映入眼帘。
3年前,本报率先独家报道市教委和闸北区创办免费学校的消息后,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和热切关注。3年后,久隆模范中学交出了出色答卷:第一届
高中毕业生齐刷刷地迈进大学校门,考上本科的占87.4%,一半以上学生被一本高校录取。
从这所中学里还走出了刚满18岁就主动捐献骨髓的中学生党员倪佳雯,上海市优秀志愿者柴静莹,还有多名自强好少年等。收到录取通知书后,这里的许多孩子没有外出旅游、聚会吃饭,而是纷纷四处找机会勤工俭学,为自己积攒第一笔学费。
同情心激发责任感
前几天,久隆模范中学的返校日,不少学生和家长都来了。他们和老师聚在一起,回首当年,一幕幕往事仿佛就发生在昨天。
“记得3年前刚来时,我们就知道学生家庭贫困,但家访后,才真正感受到他们生活学习环境的艰难,对他们的同情心和责任感也就从那时候开始强烈起来。”高三年级教研组组长刘健说。
老师们亲眼看到,有的孩子的家好似“地洞”,终年不见阳光;有的孩子的床蜷缩在阳台一角,但在这种环境下,他们反而迸发出比同龄人更强烈的求知欲。
面对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睛,老师们把待遇等个人问题放在一边,安安心心在这里教书育人。今年已经58岁的倪老师有高血压,但学校希望他发挥丰富的教学经验,他二话没说就接受了,每天都靠药物支撑。
为了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每学期老师们都要把学生的家跑个遍。不少学生住得偏远,公交车要转几趟不说,有的根本不通车。老师们发现骑自行车最方便,于是,连一些年纪大的老师也骑车四处奔波,有时上午在闸北、下午又赶到了宝山。就这样,120名孩子全被关心到了。有家长感动地说:“从孩子读书开始,您是第一个来家访的老师!”
在考卷上写“处方”
久隆模范中学的第一批学生入校时学习基础并不太好,但在老师眼里,无论是成绩拔尖的,还是倒数第一的,每个孩子都是“VIP”(重要人物),都要争取让他得到最好的发展。
在每个班主任老师手中,都有一份为学生量身定制的“跟踪表”,最近学生哪方面进步了,及时肯定鼓励;哪方面退步了,马上有老师为他拾遗补缺。有的老师还发明了“处方式”批卷法,每次考试,老师不是打完分数就了事,而要在每份卷子上附上一个小“处方”:“这次考得很好,要加油啊”“最近是不是有点偷懒啊,下次可别这样”“这个问题你没理解透彻,我单独和你说说”……
由于贫困家庭中多数父母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老师们还担当起为学生填报大学志愿“总参谋”的责任。有一个姓袁的孩子喜欢电脑绘画,听说浦东有家民办高职院校有这个专业,就一门心思要报考。老师听说了,特地花了一天时间赶去了解情况,觉得对他而言,这所学校并不很适合,而且学费太高,就耐心劝说小袁,并鼓励他向二本冲刺。如今小袁的成绩果然达到了二本的分数线!
恩情也是“活教材”
提高孩子的学业水平,让孩子通过知识改变命运,这只是久隆模范中学孜孜以求的一方面。在校园的一角,记者看到一块石碑上刻着“滴水之恩,涌泉相报”8个字。为了建造这所学校,社会和个人捐赠了3700多万元,建立教育基金,用作学生的学费、午餐费、活动费等。
学校推出了“爱心回报社会”活动,每周都有学生到老年教师公寓打扫卫生、陪老人说话、为他们读报。老人们曾特地写信给学校校长“让孩子们别来了,全身心参加考试吧”。可孩子们说,“爷爷奶奶,你们放心,我们平时功课底子打得好,来这里反而是一种放松呢!”这不,高考一结束,孩子们的欢笑声又来到了老年教师公寓。
平日里,久隆模范中学“勤俭、勤劳”蔚然成风。学生们在校全部穿校服,不比吃穿,没有一个学生有手机。每天中午,学校供应一顿免费午餐,但食堂里从来看不到剩菜剩饭。
总结久隆模范中学育人“高招”,校长顾筱璞说,学校巧用了三种力:借力,争取社会各界支持办学资金,还与闸北的名师们结对,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发力,运用老师对学生的同情心和责任心,让他们全身心投入到教育事业里;合力,所有人都投入到教育第一线,连学校领导也要担起教学任务。
对久隆模范中学首届毕业生而言,美好的人生刚刚起步,还要靠坚忍不拔的毅力一路攀登,不断以新的成绩回报社会。
特约编辑:方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