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图:青钢的炼钢车间里,炼钢工人王爱良在带空调的操作室里监控设备。李鸣发摄 |
|
上图:在燃气集团有空调的操作机房里,感觉就是不一样。张建华摄 |
岛城进入“桑拿天”以后,装卸、炼钢等“高温行业”的工人们怎么样了,是否还在遭受着“热”的煎熬?昨天,早报记者兵分五路到青岛港、青钢集团、泰能燃气集团、公交集团、火车站探访发现,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和我市对一线工人人文关怀的加强,“高温岗位”走进了“清凉世界”。
码头工人:鼠标让铁锹下岗
“在市民印象中,码头工人的职业特点是:轮铁锹、扛大包。事实上,这早就成老皇历了。”昨日,青岛港前港公司卸船队队长孙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孙波是青岛港集团劳模,他曾在去年6月与卸船队的其他66名工友一起,创下了每小时装卸铁矿石5698吨的世界卸船速度纪录,此后又两次崭新此项纪录。
孙波向记者透露,目前青岛港的自动化水平是亚洲第一、世界第二(仅次于荷兰鹿特丹港),所有操作室里全部安装了空调,工友们摁下按钮,就能轻松操作流水线自动化设备。“鼠标让铁锹‘下岗’!”这是孙波和工友们对青岛港的工作实况的共同感受。
炼焦工人:锅炉旁边有“凉间”
闷热的天气和锅炉的高温一同将炼焦车间的温度烘过60℃,而休息间只有27℃左右。昨日下午2时,记者在泰能燃气集团焦化公司炼焦车间的露天平台上看到,生产焦碳的锅炉里冒着熊熊火焰,省劳模、炼焦车间工段长陈玉峰和三位工人正在操作锅炉。陈师傅说,虽然已习惯高温生产,但突来的高温还是让他有些准备不足,这两天他每天至少喝4暖瓶开水。10几分钟后,粉尘和高温便让记者感觉嗓子沙哑、嘴唇干燥,汗就像小河一样从身上流下。
一锅焦碳出炉后,记者随陈师傅前往休息间休整,刚推开休息间房门,一股凉气扑面袭来。记者看到,工作间里有个巨大的立式空调、一个大的冰柜,几个工人正手拿茶水、可乐在休息。“这里的温度也有27℃,其实并不低,调到这个温度主要是为防止工人感冒。公司给我们准备了茶、汽水、冰糕、绿豆汤,我们在工作时,想着休息室有那么多解渴的东西,干劲自然足了。”陈师傅说。
炼钢工人:操作间里没汗珠
喷涌着火花的炼钢炉前,工人们挥汗如雨地来回走动,不时地往里捅,等着钢水出炉……说起炼钢,大家头脑里多半会浮现出上述场景。但昨天,青钢工人给了记者一个意外,他们身穿蓝色长袖工作服,在一个室内温度仅21℃的屋子里摁动着操作按钮,脸上没有汗珠。
在昨天的8小时工作时间里,青钢集团第一炼钢厂炼铸车间主任助理王爱良6个多小时是在操作室里度过的。这是一间带空调的封闭房间。昨天上午和下午,他各收到了一次“清爽礼物”,厂里派人给他们送去了冰糕、汽水、绿豆汤,还有厂里专门用酱油、葱花等熬制的降温饮料,喝了这种“饮料”能增加盐分。
36岁的王爱良是名市劳模,他说:“我1993年到青钢工作,那时一上班就要到‘烤箱’里站着,现在我们工人干活儿舒服多了,只有处理小故障时,才到炉前工作,绝大部分时间都可以坐在小屋里‘遥控’。”
火车司机:开车告别“蒸桑拿”
韩家成是名有着32年火车驾驶经验的济南铁路局劳模。说起抗高温,他给记者讲了三个阶段:“我刚参加工作时,火车车型是烧煤的蒸汽机车,紧挨着司机室的锅炉边的温度将近80℃,司机室里常年都有五六十度,火车开起来以后,有风还好一点,否则司机室就是一个大蒸笼,又热又闷,只要当班,身上就被汗泡着。到了1993年,我驾驶的列车换成了内燃机车,我们的工作环境也发生了
重大变化,没了锅炉的直接烘烤,司机室舒服多了,但车内夏天的温度还是达三四十度。后来,到了2001年,我们机务段的部分内燃机车司机室开始装空调,虽然还没普及,但司机室的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明年10月胶济线电气化改造完工后,我们就将驾驶安装恒温空调的电力机车了,那时一定更舒服。”
公交司机:一成“大盒子”变空调车
“这几天,车队的绿豆汤是敞开供应的,每跑一趟,车队还要给司机和我们乘务员发个小冰袋,可以拿在手上,还可以含在嘴里,这就是我们‘战高温’的方法。”昨日,全国劳模、公交104路乘务员张锋告诉记者,目前绝大部分线路的公交车都没有安装空调,这两天太热,接班后上车走上几个来回,汗就顺着眉毛往下滴。
张锋告诉记者,虽然她所在的104路车还没改成空调车,但公交集团3500辆公交车中,已经有近10%从“大盒子”换成了凉爽舒适的空调车,有的同事先用上空调车,相信将来空调车推广了,他们也能享受到“凉夏”待遇。记者潘修雷秦舸高迪闵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