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富裕”是一个重要的标志。勤劳淳朴的即墨人已先行一步。一份来自即墨市的统计报告显示:去年,全市完成 G DP总值195.3亿元,居民储蓄存款余额78.1亿元,分别位居青岛五个县级市之首。 数字虽枯燥,但却掩饰不住其内在的巨大冲击力。华侨、
欧美等房产大鳄纷纷涌入,商品房仍供不应求,“即墨风暴”屡屡震惊青岛房产圈;汽车消费炙手可热,20多家车行上演“车轮大战”纷纷在即墨安营扎寨,全市拥有百万元以上的汽车100多辆;百盛、利群、肯德基、中百佳乐家、三联、雅泰等商业巨头相继落户即墨……即墨何以魅力四射,一时引得群雄竞折腰?一个字:“富”! 曾几何时,“进了即墨地,脚踩两脚泥,吃着地瓜干,听着柳腔戏。”不到20年时间,即墨人的“富”已被演绎成诸多的传奇,在青岛、在山东、在江北传播,被人称为“北方的温州人”。对比如此强烈,转折来自哪里?
从市场上掘取了“第一桶金”
即墨人富,并非与生俱来。他们挖到的“第一桶金”来源于市场。1978年,当中国打开那紧闭大门的那一刻,精明的即墨人就“捷足先登”,开始做起了“小买卖”,墨水河滩的农贸市场上开始有了几分绚丽的色彩。
1980年,即墨市南关村的60家服装生产业户成为即墨第一批有了营业执照的个体经营者。一石激起千重浪,当年,即墨市的个体户就达到了上千户。从此,即墨人走上了富有传奇色彩的创业之路。
每天早晨三四点钟,当人们还在睡梦中的时候,他们已经开始蹬起三轮车往市场上赶了,无论春夏秋冬;每天,当人们还在按部就班上下班的时候,他们却在深圳、广州、石狮的各大市场上劳苦奔波,承担各种风险……
市场是即墨人发迹的金矿,它就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即墨人。从1983年,即墨市投资50万元建起了第一个批发市场———服装批发市场。弹指一挥间,服装市场就像天女散花,变出小商品城、布匹市场、厨具商城、副食品市场等15个专业批发市场。现在全市拥有各类市场143处,其中专业市场35处,年交易额过亿元的14处,形成大市场、大流通、大商贸的发展格局,构筑起江北最大的市场群。
一大批即墨人依靠市场过上了富裕的生活。通顺商贸城的老板邵玉芹,是即墨市场上最早的个体户之一,也是即墨市场发展的见证者。从加工服装到贩卖布匹,从几毛钱挣起到出资1300万元买断国有企业第六面粉厂,并投资6000万元建起了同顺商贸城,演绎了一段传奇故事。
即墨市场的繁荣,吸引着天南地北的生意人纷纷汇聚到即墨,出现了一个个“温州街”、“湖北村”、“东北村”。浙商陈传明1983年拿着3000元钱来即墨淘金,回收过电器、卖过服装、搞过客运。随着市场越做越大,他的生意也越来越火,现在,他光固定资产就突破百万元,全家也索性都搬到了即墨。
市场群的崛起,成为推动即墨经济快速发展的“助推器”。在市场上完成资本积累的即墨人开始了第二次创业。红领集团的掌门人张氏二兄弟,上世纪80年代曾在即墨服装批发市场“练摊”,后来成立全省首家私营股份制企业。好事中制衣有限公司从成立之初,就着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好事中产品打进了意大利等国家和地区的市场,产品供不应求,每年出口创汇500多万美元……即发、红领、一诺、好事中、雪达、瑞华等一批名优企业和名牌产品迅速崛起,成为即墨靓丽的“城市名片”。
在即墨市,服装、针织、皮鞋等相关民营企业借助市场脱颖而出,涌现出纺织、服装等专业村123个,从事专业生产的专业户3.6万户,从业人员近10万人。民营经济撑起了即墨经济的半壁江山。全市共有私营企业4887户,从业人员79719人,注册资金过百万元私营企业947户,其中过千万的78户。2003年,民营经济完成工业销售收入90.1亿元,上交税收5.69亿元,分别占全市的49.4%、43.8%。
对外开放引领即墨人走向富裕
改革开放如同一声春雷,打破了闭关自守的沉闷,也催发了即墨人致富的新观念、新思路。从此,即墨开始走向富裕。
1990年,即墨市引进了第一家外商独资企业———青岛正大有限公司。当时,前去应工的人寥寥可数。但不久,人们惊喜地发现:外企用工不但工资高,而且发放及时。一传十,十传百,人们发现了又一个“金矿”。
从那时起,即墨历届市委、市政府敏锐地感觉到:招商引资是农民增收的第一载体,是劳动力转移的第一平台,应下大气力抓实抓好。接着,每年投巨资改善投资环境,构筑招商引资“强磁场”。尤其是近四年来,实际利用外资增长5.4倍,实际利用内资增长8.6倍,每年创造近2万个就业岗位。现在全市已引进外资企业1632个,利用外资达到了248亿美元,涉及机电、纺织服装等12大行业。大批农民从田野走进外企,摇身变成上班族,人均年收入突破8000元。
遍布城乡的市场群和鳞次栉比的外资企业搅活了千年墨城,也带来滚滚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促进了全市三产的发展:青岛菜馆来了,重庆小天鹅来了,浙江小绍兴来了,四川蜀香村来了……全市的运输市场也空前活跃,拥有机动车15.5万辆,宝马、奔驰等名牌车也开进了寻常百姓家;邮电通讯业快速发展,信息化步伐明显加快。全市去年邮电业务总量完成3.46亿元,移动电话用户达到了15.2万户,小灵通用户15664户。
改革开放,让即墨市步入了一小时经济圈,前来即墨投资、旅游、落户的日渐增多。当青岛协办奥运、建设滨海大道和构筑大旅游格局等机遇接踵而来时,即墨市瞅准了旅游产业对经济拉动的巨大潜力,审时度势将旅游业作为全市融入大青岛的重要对接点,确立了把旅游培育成全市新兴支柱产业,在东部构筑旅游度假区的发展思路。去年全市旅游总收入28975万元,接待游客182.57万人。发达的交通和优越的区位环境也让即墨成了房地产商们投资的热土。去年房地产开发投资达6.33亿元,其中住宅就达到了5.82亿元。
科学发展观是即墨致富的法宝
即墨富裕的种种表象,映射出即墨把握时代大势,创新思维超常规发展的思路,也映射出即墨市历届市委、市政府科学的发展观。
当即墨服装批发市场刚刚兴起的时候,人们对即墨服装市场有着种种非议。有不少人还向人大、政协反映情况,并要求限制个体户的发展。当时的市委、市政府果断决策:不反对,不压制,看发展。并于80年代初召开了全县“万元户”表彰大会,在社会上大力宣传,为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进入90年代,即墨市提出了把即墨建成“胶东最大的商品集散中心”的发展思路,实施“商贸兴市,以市兴城”的战略,并提出了“外商内商都是商,即墨以外都是外”的口号,外地客户也登上了即墨的领奖台。随后即墨市出台了一系列扶持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从工商登记、税费收缴、子女入学、建立市级领导联系企业制度、成立行政服务中心、实行“一条龙服务”、“一站式办公”等,扶持民营企业的发展。
进入21世纪,随着“面向青岛,依托青岛,服务青岛,融入青岛”、“抢抓五年战略机遇期,加快即墨跨越式发展”、“学昆山、赶常熟,奋战五年跻身山东经济强县前三名”、“南接、北合、东进、西扩,四点布局、组团发展”……这一条条给即墨带来巨大变化的大思路的提出,这一项项体现着求真务实的硬举措的实施,让即墨的各项社会要素再次被充分激活,即墨市的发展步伐明显加快。2003年全市完成GDP195.3亿元,居全省第四位;出口创汇9.7亿美元,居全省第二;实际利用外资4.5亿美元,居全省第三;社会消费品零售额51.6亿元,居全省第五。
即墨人富了,但不张扬,不蛮干,求发展的进取心依然强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即墨人又踏上了新的征程!李瑞鸿张正杰周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