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消息:7月3日,在北京大学的研究生招生咨询会上,有关负责人宣布:从2004级新生开始,北大在国际关系学院、光华管理学院、政府管理学院等社会科学学部的专业中大规模推行硕士生两年学制。此前几天,中国农业大学也对外宣布,该校《二年制硕士生培养方案》已获通过,从新学年开始,将有60%左右的学科硕士
培养年限改为两年。
就在这个7月,中国人民大学第一批大规模培养的近2000名两年制硕士已经毕业了,他们被形象地称为“小硕”,和他们一同毕业的还有2000多名被称为“大硕”的3年制硕士。
近一两年,国内不少重点高校都纷纷改革研究生学制,把硕士生基本学习年限从3年调短为两年。据记者了解,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的硕士生学制改革已经开始,而今年上半年,清华大学、南开大学都先后通过媒体表示,将允许硕士生两年毕业。
而与此同时,人大已经实行改革的哲学专业却酝酿着从两年改回3年。
这几年,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一直是社会公众和教育界非常关心的问题,尤其是连续扩招后,对研究生教育质量下滑的批评屡屡见诸报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这些国内名校为什么还要把研究生的学习时间缩短一年?会不会给已经备受批评的研究生教育“雪上加霜”?
学制缩短的实质是调整培养目标
几乎所有高校在宣布缩短硕士生学制的同时,都表示要加强博士生教育,提高博士生阶段的培养质量,并指出这是在和国际惯例接轨。“这实质上是对硕士生培养目标定位的改革。”人大研究生院副院长刘大椿教授说。
北大研究生院副院长王仰麟介绍,依照国际惯例,硕士学位是高等教育中的过渡性学位,学制1~2年。欧美国家本科教育一般是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的通才。硕士则是从“通才”通向专业型人才的中间阶段,学生获得学位后可以选择攻读博士,走学术研究的道路,那就要做论文,就是论文硕士;但多数学生都选择直接从事专业工作,一般不需要写论文,修够学分即可,是课程硕士。培养研究型、学术型人才的任务主要放在博士教育阶段。
而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目标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定位在培养学术型人才上。据介绍,1978年刚刚恢复学位制度的时候,全国硕士生招生人数只有几百人。当时沿袭的是前苏联的学位体制,学士和硕士的培养目标都定得很高,本科阶段担负了培养专业人才的任务,而硕士阶段则担负了培养创新型高级研究人才的任务,学生毕业后一般都能进入科研院所和高校。
可如今,全国一年的博士生招生数量就将近5万人,硕士的年招生人数更是增加到了30万人。随着博士培养规模的增大,硕士生的就业去向自然而然拓宽了,大量硕士涌向应用型岗位,从事实际工作。“三年改两年实际上是对学士、硕士、博士的培养目标和功能重新进行定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家劳凯声说。
研究生要批量生产?
最近一段时间,“2004级硕士研究生学制要改为两年”成为武汉大学BBS“珞珈山水”的“研究生之家”论坛上的热门话题。尽管校方还没有明确宣布这一决定,但研究生们已经吵得沸沸扬扬。有人感慨:“我怎么就没赶上这样的好事,只用两年就能毕业,划算!”有人质疑:“现在的研究生本来水平就不高,现在又要批量生产了,以后岂不更‘水’?”
这两种声音代表了大部分学生对于硕士学制“三改二”的矛盾心理:一方面都愿意降低机会成本和教育成本,早些毕业;但另一方面又担心两年时间太紧,学不到东西,导致自己的学历贬值。
实际上,如何在缩短学习时间的情况下保证培养质量,也是各个进行改革尝试的高校最关心的课题。基于这种考虑,多数院校都选择文科专业作为改革的试验田,因为相对而言,文科专业偏于应用。
人大2002年70%左右的专业选择了两年的培养模式。据刘大椿解释,“我们学校三分之二学生的专业都与商学和法学有关。而这两大类都以应用见长”。
北大也在2002年进行了改革,不过范围要小得多,它只选择了社科类专业作为试点。当时参与这项改革的只有200多名学生。
人大原先3年制硕士需要修50多个学分,改为两年后,学分减少到38个。刘大椿认为,学分减少,并不等于降低要求、降低质量,而是因为培养目标定位不同,3年制培养的是学术型人才,两年制则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不同,对学生的要求自然不同,不存在降低质量和标准的问题。他指出,社会对高等教育有一个认识误区,以为学习年限长,培养目标定位高,培养质量就高。
劳凯声说,三改二的关键是根据调整后的培养目标设计新的培养方案,确定新的标准,最重要的是对课程设置进行改革。
据介绍,人大把“小硕”的课程分为3类:一、通开课,是所有的学生都应该学习的课程;二、专业基础课,本学科的学生都要学;三是方向课和选修课,每个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发展方向、兴趣选择。其中,通开课的比例是20%~25%,专业基础课占了三分之一左右,剩下的40%~50%属于方向课和选修课。刘大椿解释,在3年制的学习中,选修课比例太小。而两年制的专业方向更加细化,给学生的选择余地也更大。
与此相应的,考核方式也开始变化。据刘大椿介绍,人大应用类硕士的毕业考核形式可以采用案例分析和调查报告,可以不做学术论文;而学术类的硕士还要用论文考核。
清华研究生院负责人介绍,研究生学制改革不是简单地数字加减,而是充分利用时间,提高学习效率。“我们不能因为时间少了而放弃对质量的要求。”清华的具体做法是,充分利用利用暑假中间的小学期,安排活动、课程、研究工作。
三改二不能一刀切
今年,人大2001级、2002级两个年级的硕士研究生同时毕业,总人数接近4000人。刘大椿告诉记者,虽然毕业研究生总量比往年大大增加了,但就业率并没有因此下降。然而,记者采访到的无论是“小硕”还是“大硕”,他们都反映,在找工作过程中自己遭遇了空前的压力。
此外,尽管人大校方强调,课程设置和考核方式改革已经启动,但不少“小硕”反映,除了学分减少之外,他们的课程设置和3年制硕士的区别不大,考核方式基本上还都是写论文。新闻学院研究生小张表示,本来新闻专业的研究生很多都是跨专业考过来的,缩短为两年后,实习时间少了,求职时能拿出的作品都没有新闻专业的本科生多。
档案学院一位“小硕”反映,现在的问题是时间太紧张!研一要学完所有的课程,研二要实习、写论文、找工作,很多同学都疲于应付。据他所知,今年有一个专业,十几个两年制同学的论文都没有通过。
除了学生的反映外,人大一些进行改革的院系也感觉时间太紧张,申请延长年限,比如哲学专业就准备从两年改回3年。“这很正常,”人大研究生院刘大椿说,“因为研究生学制改革本来就处于摸索阶段”。
尽管先行者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但记者采访到的众多教育专家都认为,缩短硕士学制是大势所趋,不过,这项改革不能操之过急,既不能一刀切,也不能一窝蜂。
北大教育学院一位专家指出,如果在培养模式没有变化的前提下单纯缩短学习年限,肯定会带来一系列问题,影响整个研究生教育的质量。
劳凯声教授认为,总的来说,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具备了缩短硕士学制、调整培养目标的条件,但不能一窝蜂都改成两年制,全都去培养应用型人才。因为我国目前博士生的教育发展时间还较短,硕士教育还肩负着培养学术型人才的任务。因此在一定时期内,硕士生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实用型人才和学术型人才并重。但是长远来看,学术型、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应该着重放在博士生教育阶段。“硕士研究生3年也好,两年也好,没有好坏之分。无论怎么改,大学的学制设计应该以人为本,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形式。”他说。(记者
原春琳 樊未晨)
特约编辑 故国晚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