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子口
渔舟泊处几家村(303),风咽潮声压海门(304)。满目苍凉丛败壁(305),惟余老妓立黄昏(306)。
自青岛沿海而东,七十里至沙子口,当旱河入海之处(307)。众流交汇,港阔水深,李村南部之货物出入荟萃于是(308)。春秋渔舟岔集,海物纷陈,登窑一带产梨最多(
309)。每届熟时,由此出口,堆积如山,颇繁闹也(310)。近日为沧口所夺,顿形冷落。一日往游,见颓垣断瓦,行人寥寥。二三老妓,徙倚(311)穷门,不禁起今昔之感也。注释:
(303)渔舟泊处,沙子口是青岛最早的渔家口岸之一,初创于明代。几家村,沙子口一带,旧时村落很少,仅有汉河、登瀛、栲栳诸村。
(304)沙子口是一个巨大的海口,是青岛与海外和内陆转口贸易的重要交通枢纽,历史上故有“海门”之称。这一句是说,诗人来到沙子口时,狂风的呜咽声压过了海潮的咆啸,比喻景色凄凉。
(305)丛败壁,残垣断壁到处都是。丛,这里是多的意思。
(306)惟余,惟有。此言1929年的沙子口,由于商贸凋敝,妓女也纷纷转入别处,仅余几个老妓与黄昏相伴。
(307)沙子口,历史上,沙子口因盛产细软的海沙而得名。在上个世纪初的青岛城区大规模建设时期,沙子口的海沙成为我市建筑业用沙的主要来源之一。1914年日德“青岛之战”期间,日军的一部分海军陆战队,就是从这里登陆侵占青岛的。旱河,今亦称汉河。
(308)当时李村大集的货物要从水路运往外地,主要是经过沙子口进行中转。
(309)在20世纪初,德国人在沙子口附近的山坡上,种植了上万株品种优良的梨树。每逢春天,洁白的梨花漫山遍野,可谓大观,故有“登瀛梨雪”之誉,也是旧时的“青岛十景”之一。登窑,即今之登瀛。
(310)当时沙子口的“登瀛梨”是有名“山东特产”,一度大批流往辽东半岛和江浙一带。(311)徙倚,徘徊。(来源:青岛早报)
(特约编辑:袁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