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缸曾是城市生活必不可少的用具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它们似乎已渐渐淡出了我们的生活。然而,在即墨留村乡窝洛子村,我们发现了这项仅存的作坊工艺。
据史料记载,窝洛子村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因为这个村落处于黄山、寨山等诸山之下,地势低洼,下雨便积水严重,因而叫“窝洛子”。
自明代起开始,窝洛子村民便开
始制作水缸、盆、罐这样的日常用品。从村的南山北坡有一片由西向东的陶土来看,窝洛子制陶还是历史上闻名的。这处“天赐”陶土层宽约6米,深10余米,历史上已形成不小的产业规模。村民发现,陶土层的土质非常细腻、硬实,且见水极粘,有极好的粘接性,与外村其他地方的土质有着明显不同。有人曾经做过这样的试验,如果把陶土捏成块,任烈日曝晒也不会干裂。而陶土也不怕水,水泡不碎。
青岛地理考察队员在该村考察时,发现了一些少有的石制专用工具。当地人称之为“石滚子”。它们与一般石柱、石滚不同的是,这种“石滚子”表面起棱,为辗压陶土专用。根据所制陶器的大小不同,石滚子的大小也不一样。
制造像水缸这样大件的陶器,先要在场院上将陶土挖来过筛子,挑出沙石,然后用耕牛拉动“石滚子”辗压。我们看到,场院上的陶土细如面粉。将加工好的陶土收集起来,掺水,用木板用力击打,搀泥。在形成缸坯前,还需使用“挣子”、“撬子”等多种专用工具,制成缸胚。等候缸坯风干定型后,经过进窑、烧窖、出窑等工序,制缸过程才算终结。
每窑可烧水缸几十个。这些水缸已经钢化,质地坚硬,表面光洁。窝洛子所产水缸,以石块轻击,铮铮有声,盛粮不霉,盛水不渗,成了窝洛子村一大传统的支柱产业。
在上个世纪的六七十年代,青岛人用的大缸,也多出自该村。(《青岛早报》)
(特约编辑:袁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