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7月5日电
在上海浦东一家私营企业当门卫的施也萍,日前喜滋滋地领回了当月的635元新工资。从7月1日起,上海实行新的最低工资标准,将原来的每月570元最低工资标准上调到635元。下班路上,小施顺道买了一只电烤鸡,给全家晚餐添个菜。
“虽然自己没啥技能工资低,但年年有得涨
。”小施的话,说出了上海低收入一族的真实感受。1993年,上海在国内各大城市中率先实施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当年,根据职工本人及平均赡养人员的最低生活费用、社会平均工资水平、劳动生产率、就业状况等综合因素,规定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为210元。本月的这次调整,已是上海实施最低工资保障制度11年来的第13次。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不久前颁布实施的《最低工资规定》明确:不同地区的最低工资标准每两年至少调整一次。而在过去的11年里,上海最低工资标准历经13次调整,划下了一条不断上升的曲线:劳动者月最低工资从最初的210元,一路攀升至目前的635元。相对于全社会职工收入和总体消费水平,上海对最低工资标准的确定和调整,具有鲜明的动态特征。早在实施最低工资标准的第二年,上海就依据当时的物价水平、社会平均工资等变化,把标准从210元调整到了220元。“虽然这仅是10元之差,却体现了政府对民生的高度关注,以及与时俱进的务实态度。”市劳动保障局综合计划与工资处负责人叶维弘说。
社保专家认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准的提高,职工的收支水平不可能一成不变,最低工资标准必须相应地“水涨船高”,才能确保“标准”的保障功能。上海屡屡调整职工最低工资,既是现实的需要,也使低收入群体分享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11年13次,上海最低工资标准的“调”频之快,在全国绝无仅有。而这十多年,恰恰是上海经济连续12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城市建设突飞猛进的时期。从调整最低工资标准的“快节奏”,可以折射出上海经济航船前行的高速度。(姜微、高路)
编辑 张伟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