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民生为本、品质优先、规划先行,加强重点建设区域和各功能片区控制性详规修编及关键节点概念性规划编制工作,按照现代化城区建设标准,全力推进以改善民生、提高品质为导向的“三改一优”工程[“三改一优”工程:危旧房改造、老工业企业搬迁改造、城中村改造,优化提升重点居民集聚区生活环境品质。],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强化生态环境治理,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打造高品质宜居新市北。
一、全力实施“三改一优”工程
把加快推进危旧房改造、老企业搬迁改造、城中村改造和优化居民区环境作为今后三年突出抓好的民生工程和提升城区品质的重大举措,使发展成果最大限度地惠及人民群众。
加快推进危旧房改造工程。认真落实市政府提出的“五年基本完成主城区危旧房改造”工作要求,遵循“成片开发、先易后难、分步实施、稳妥推进”的原则,坚持“拆、改、留、修”并举,实施政府主导、国企承担、社会融资、财政保障工作模式,力争提前完成以筒子楼、棚户区和倒危房为主的危旧房改造工程。完善征收政策,建立以尊重民意为基础,以住房保障和多渠道安置为导向的改造模式,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和诉求,切实保障被拆迁群众利益。加强老城区配套设施建设,把平整道路、增加广场、绿地和停车场等市政设施和增加幼儿园、社区活动中心等社会服务设施作为老城区改造的配套工程,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加大投入,形成高品质的生活社区。合理控制居住人口回流,降低居住人口密度,减少公共配套压力。坚持旧城改造和风貌保护有机结合,深入挖掘里院、文化旧址等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合理保护老建筑,有序实施保护性建筑的功能置换,丰富老城区老街道特色。
加快推进老企业搬迁改造。贯彻市政府关于老企业搬迁改造的工作部署,加强工作协调,加大工作力度,积极稳妥推进老企业搬迁改造。加强对搬迁企业的服务协调,积极解决企业搬迁遇到的重大问题,对已经批复实施的老企业搬迁片区,制定年度目标,分类指导推进,加快搬迁片区工作进度。统筹编制老企业搬迁改造片区规划,制定改造指导意见,明确功能定位,统一规划布局,分批落实推进。“十二五”末,基本完成区内老企业搬迁任务。
有序推进城中村改造。把有序推进城中村改造作为提高城市化水平的重点任务,统筹规划、分片实施“城中村”改造,建设现代化新社区。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综合配套、依法拆迁,坚持建设新社区与发展集体经济统筹兼顾,坚持改变城区面貌与维护村民利益统筹考虑,通过旧村改造,提升城区品质,改善村民居住条件,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优化提升居民区居住环境。把优化提升居民区居住环境作为建设高品质幸福宜居城区的重要举措,对重点居民区和街道进行综合整治,实施亮化、美化、绿化、硬化的“四化”改造。集中整治铁路沿线以及河道两侧居民集聚区环境,彻底改变沿线“脏、乱、差”状况;分片实施小街小巷硬化、亮化、绿化工程,最大限度方便居民出行;逐步改善沿街居民楼院环境和外观,加大楼院综合整治力度,搞好沿街楼院形象设计,建立保洁和绿化的长效机制。
二、全面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按照主城中心区的功能要求,对全区特别是功能退化的老工业区道路、管网、供水、供电、供热以及公共交通等市政设施进行配套完善,提高与现代服务业集聚中心区建设相适应的硬件水平,优化发展环境。
改善城区交通环境。发挥主城中心区的区位优势,对接全市铁路、客运、地铁等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及环湾大道、福州路、重庆南路改造等重点工程项目,建设现代化城区交通网络,提高主城中心区的对外辐射能力。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改造以“两纵两横”为主干的城区道路系统。适应各功能区建设的需要,在重点规划片区、旧城旧村改造以及企业搬迁区域,规划新建和改造相关道路。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通过配建地下和立体停车场,逐步缓解道路停车压力,提升道路通行水平。
提升城区基础设施承载力。围绕实现建设高品质幸福宜居城区的目标,加大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力度,形成功能完善、设施健全、维护及时、运行稳定的市政基础设施体系。加快给水、排水、电力、燃气、热力等市政管网综合改造,完善供水排水系统;加强能源供应保障,提高水、电力、天然气、热力等重要资源供应和服务水平。推行城市基础设施绿色低碳运行模式,建立集中供热与分散式供热相结合的供热体系,积极探索采用海水源、污水源、空气源热泵供热、制冷,使其成为集中供热的补充。
三、统筹推进生态环境建设
围绕空间布局和重点项目建设,结合“三改一优”工程,开展海岸线整理、河道治理、城区绿化、污染土地评估治理工作,全面改善城区生态环境。
全面启动海岸线治理工程。按照胶州湾岸线整理保护三年行动计划要求,对胶州湾沿岸违法填海项目、岸线堤坝、入海河道及流域污染、违法涉海旅游项目等进行综合清理整治。综合整治陆域和海域污染源,加快污水厂及处理配套管网建设,实现城区污水的全截污、全处理,确保污水处理厂达标排放。以欢乐滨海城岸线、小港湾岸线和邮轮母港岸线为重点,修复和利用已污染海岸。完成海泊河污水处理厂升级扩容改造工程和李村河下游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到2015年,环胶州湾东岸区域的河流水质全面达到划定的功能区标准要求,近岸海域水质显著改善。
深入推进河道综合整治。坚持“绿化、造景、管理”并重,完成辖区内河道的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对河道污染点源进行清查整治,加快道路排水主干管和污水支管改造,确保河道水质全部达标,恢复自然河道功能,改善脏乱差环境,保证汛期安全。实施河道生态化整治和利用,改善河道水质及沿线景观环境,疏浚河流入海口水道,加大沿河步道建设力度,完善景观河道慢行系统,建设滨水公园,打造观景平台,拓展居民亲水休闲空间,实现以水养绿、以绿护水的良性循环。充分利用再生水资源,恢复河流水域生态。推进“断流河”贯通工程,改善河道防汛和配水功能。到2015年,完成全区的9条中型河道、8条小型河道以及16处明沟和73条暗渠的清淤、筑坝、整堤和绿化建设,提高河道的生态环境质量和经济利用价值,重建“水清、岸绿、鱼游”的生态系统。
实行污染物协同控制。从改善城区环境质量出发,严格环境准入,实行多种污染物协同控制,大幅削减污染物排放量,形成保护环境的倒逼机制,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强化清洁能源利用,提高工业废水、废气和余热综合利用效率。加强中水回用系统的建设,提高中水的使用率。推动企业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强化机动车污染防治,加强扬尘环境管理,严格控制冬季采暖期大气污染物排放。到2015年,辖区大气、水、噪声等环境指标满足功能区环境标准要求,主要污染物排放符合青岛市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要求。
实施绿化美化工程。结合“三改一优”工程规划,预留城市绿色空间,建设居民休憩活动公园。以山体绿化为重点,对辖区内太平山、浮山、榉林山、水清沟东山、双山、嘉定山、北岭山等山头进行立体式、多样化绿化,打造绿色生态群落,形成城市“绿肺”。以海岸线、河岸、交通干线绿化为骨干,建设铁路沿线、环湾大道、李村河、海泊河绿色走廊,实施胶宁高架桥、杭鞍快速路、新疆路高架快速路立体绿化。突出“两纵两横”交通主干道的生态绿化,重视城市道路绿化种植,实现“乔、灌、草”的合理配置,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城区绿地系统。结合道路改造、河道整治和商圈建设,集中打造一批绿化精品工程,构建多样化城市绿地和立体绿化空间,不断提升城区生态环境水平。2015年绿化覆盖率达到41%,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9平方米。
严格控制褐色土地开发。加强对城市“褐色土地”的界定,对“褐色土地”环境影响进行深入调研与评估。规范污染企业搬迁后的土地开发程序,重视开发前期的土地治理和恢复,严格审查“褐色土地”从事居住类项目开发。加强对“褐色土地”污染的治理,建立辖区内的“褐色土地”总量和现状情况数据库,对土地污染、放射性污染以及环境生态问题进行检测与评价。
四、建立城市管理的长效机制
适应主城区现代化发展新趋势,以建设优质公共空间、提升城区品质为目标,坚持依法管理,创新管理模式,探索数字化、精细化、专业化管理模式,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实现城市管理的常态化、长效性。
建设数字化管理系统。依托全市无线城市、数字城市等信息系统,建立市北数字化城市综合管理平台,积极探索以三网融合、4G移动通讯等信息化改造城区,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的现代化管理体系,实现对城市管理、应急指挥、市民服务等工作的网络化管理,形成监督、指挥、执法、处置一体化,提高城市管理效率。对文化机构、旅游景点等实施数字化改造,向广大受众提供多媒体、跨平台、多终端的文化共享平台。促进社区服务中心、社区医院等基层服务圈数字化建设,向全区居民提供广域覆盖的信息化管理与服务。
加强城区精细化管理。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构建责权明晰统一、管护动态精细、运转协调高效的长效机制。整合城市管理各部门执法力量,完善“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模式。创新管理手段,坚持以人为本、依法管理;改进执法模式,坚持文明执法、柔性管理。推进管理工作重心下移,加强街道城管工作站建设,推动城市管理工作向社区延伸。
提高城市垃圾收集清运能力。逐步建立完善的垃圾分类收集、运输系统,优化物资回收站点布局和管理,加快建设和改造垃圾中转站,提供干净整洁的环境卫生服务保障。加强市容环境管理。深化落实市容环境责任区管理制度,坚持集中整治与长效管理相结合,大力实施主次干道、过城河道、明沟暗渠、居民楼院、铁路两侧等重点区域和节点的环境综合整治,加强违法建筑、户外广告、占道经营等规范管理,建设一批高品质的市容环境示范区域,进一步改善城区环境面貌。
上一篇:提升社会事业发展水平
下一篇: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