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提高城区品质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和均等化水平,建立多领域、多层次、多元化的公共服务模式。
一、优质均衡发展教育事业
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全面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实现“教育资源优质、教育机制领先、教育特色突出、教育质量优异”的发展目标。到2015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率先建成学习型城区。
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确保教育投入“三个增长”。调整优化教育资源和布局规划,全力推进区域内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按省定标准在新建区片配套建设学校、幼儿园。加大省、市级规范化学校创建步伐,扩大九年一贯制实验学校和集团化办学实验,加快优质教育资源扩张。加大学前教育投入,构建和完善布局合理、体制完备的0~6岁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基本解决入园难问题。切实保障新市民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完善困难家庭学生资助机制,关心支持特殊教育。到2015年,省级规范化学校占全区学校总数50%以上,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占同级财政性教育经费比例达到14%,公办和公办性质幼儿园占幼儿园总数的60%,全区智残障适龄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保持98%以上。
不断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开展数字化校园建设,建设集教育管理、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于一体的云计算服务平台。完成千兆教育网升级计划,实现中小学校园网全光纤覆盖。加速现代化学校建设步伐,全面更新学校现代化教学设施,积极构建教育理念、内容、装备、师资和管理现代化,深化特色学校建设,进一步完善教师队伍建设的管理体制与工作机制,到2015年,全区所有中小校建成青岛市现代化学校,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积极发展终身教育事业。重视发展继续教育,树立终身教育的观念,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发展社区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整合现有的社会资源,鼓励引导社区、学校和民间组织共同建设“社区教育中心”,为不同年龄居民接受教育创造机会均等的条件。
全面发展体育事业。积极发展社区体育,丰富社区体育活动内容;有序发展竞技体育,积极发现、挖掘、选拔和培养优秀人才,加大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力度;加强社区、公园、公共绿地等的体育健身器材配置和体育健身场馆建设,健全学校体育场地等公共运动场所向社区开放的长效机制,加大对新建城区体育设施的建设力度。重视和支持残疾人体育工作
二、积极促进充分就业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全面落实促进就业各项政策,进一步完善促进就业体系,重点加强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帮扶工作,积极扩大就业规模,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保持全区就业局势的基本稳定。“十二五”期间,每年新增城镇就业不低于5万人,有求职要求的困难群体就业率达到85%以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0%以上。
建立以增加就业岗位和控制失业为主要内容的政府责任体系。实施经济拉动、创业带动、培训推动、服务促动“四位一体”就业工程。加强职业技能再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2013-2015年,力争实现扶持创业7200人次,带动就业21600人次。
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构建整合人才招聘、人事代理、社会保险代理、远程面试服务为一体的就业公共服务平台。多渠道开展就业援助,推进充分就业街道、充分就业社区创建,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健全劳动标准体系和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加强劳动执法监察,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
“十二五”期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80%的社区达到“充分就业社区”。
三、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优化医疗卫生资源,加强医疗卫生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整体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满足居民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保障体系,建立覆盖全体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均等化。积极落实和完善基本药物制度,逐步减轻群众就医费用负担。加强卫生人才和学科建设,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科学考评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加强医疗卫生机构建设。重视基层医疗机构规划建设,合理配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加强基层医疗设施和队伍建设,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深入推进以三级医院为依托、区属医院为平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基础的新型城区三级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形成医疗机构布局合理和分工协作的格局,全区公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达到100%,打造“15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优化医疗机构布局,重点向薄弱地区倾斜,合作建设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院区)。到2015年,新建1家三级甲等医院,新建2所面积不低于1000平方米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万人拥有医疗床位数103张。
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健全疾病控制、应急救治、卫生监督等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做好重大传染病防治工作,提高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和医疗救治能力。继续加大免疫、监测与管理力度,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等重点传染病。整合妇幼保健、卫生监督、疾病预防资源,完善基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强化母婴保健质量管理,提高妇幼保健整体水平。加强卫生监督执法工作,全面加强医疗服务市场、公共场所、生活饮用水、职业病危害、学校卫生的监管力度,加强公共卫生长效机制建设,健全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机制,确保全区无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
统筹人口全面发展。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落实现行生育政策,稳定适度的低生育水平,推进优生优育,实行出生缺陷一级干预,提高城区人口素质。加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年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以内。实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保障妇女平等就业,改善儿童成长环境,切实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
四、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落实民生保障措施,加大为民办实事力度,健全完善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覆盖全体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到2015年,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五项保险费征缴率达到96%以上。
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从居住条件最困难、安全隐患最严重、群众要求最迫切的地块入手,扩大住房保障覆盖面,构建以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限价商品住房为保障体系的安居网。充分发挥政府统筹协调、组织引导的作用,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保障房建设工作,多渠道增加保障房源供应。建立完善覆盖不同收入层次家庭的多层次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解决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以满足和改善城市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住房需求为目标,进一步规范保障性住房审核程序,不断完善住房保障管理制度和机制,提高工作透明度,确保公开、公平、公正。健全保障房管理体制机制,稳步推进大型居住社区建设,完善各类保障性住房的公共配套设施和管理服务。到2015年,建成保障性住房1.2万套。
大力发展社会救助和慈善事业。进一步提高社会救助水平和应急救助能力,建立健全主体救助与专项救助合理搭配的社会救助运作体系。加强对慈善组织的指导、服务、协调和监督,充分发挥慈善公益组织的社会救助保障补充作用。构筑低保对象网上申请、审核、审批、公示、发放的救助信息化平台。社会救助做到“应保尽保、应救必救”。
重视发展养老服务。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健全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精神赡养社会支撑体系、养老服务体系、助老环境体系,加快老龄产业发展,促进老龄事业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健全完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格局,加强社区呼救中心、老年人日托、长托等设施建设,实行社区为老服务机构资质认证制度,逐步构建多元化、标准化、专业化、规范化社区为老服务体系,提高为老服务能力。继续加强养老床位建设,加大对养老机构的整合和监管,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养老服务。到2015年,每千名老人拥有机构养老床位数达到47张以上。加强街道和居委会老年活动场所和设施建设,丰富老年生活。注重发挥家庭和社区功能,进一步完善老年教育网络,培育发展各种老年社区活动团队,鼓励健康开展各种老年文体娱乐活动。加强老年人权益保障工作。到2015年,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达到100%,老年人健康教育普及率达到80%以上;建成青岛市老年活动中心,每个街道有1处300平方米以上、每个社区有1处100平方米以上文体活动场所。
发展残疾人事业。坚持普惠政策与特惠政策相结合的原则,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加强残疾人康复、教育、托养、就业工作。加快区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加强全区无障碍环境建设,大力推进残疾人信息无障碍建设。实施无障碍进家庭活动。打造信息化服务网络平台,大力发展残疾人文化体育事业,依法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为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创造更好的环境。
五、深入开展社区建设
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加强社区建设的新路径、新模式,创造城市社区建设新经验。以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为核心,以扩大居民有序参与、加强议事协商、发展社区事业、推进社区自治为重点,深入开展社区建设,实现“社区服务品牌化、社区管理精细化、社区自治民主化、社区建设规模化”。健全完善社区居民自治机制,全面推进社区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发展社区事业,整合社区资源,加强社区服务、社区文化、社区教育、社区医疗、社区治安等工作,增强社区活力。理顺社区管理体制,推动社会管理工作重心下移。加大对社区建设的财力支持,加强社区专职工作者队伍建设,重视社区公共设施配套建设,加强对社区工作的指导。健全社区资源共享机制,统筹信息网络建设,增强社区基本医疗、为老服务、残疾人康复等服务功能。创新社区综合公共服务体系,整合社区人力资源、文化设施和综合服务设施,提高社区信息化服务水平。
积极稳妥地发展社会组织,鼓励和支持各类社会组织依法参与社会管理。培育扶持和管理监督并重,重点培育发展新兴行业及惠及民生的公益性社会组织。加强社工队伍和志愿者队伍建设,扶持和鼓励社会公益性组织参与社区服务,扩大政府购买社区服务的范围。加强对慈善帮困、为老服务、社工管理、群众文化、人民调解、社区服务等方面社会组织的培育、引导和管理,形成公共治理格局。
发展社区便民利民服务,推行社区居委会服务承诺,提升社区服务功能,推动社区建设向以民生需求为导向的新型服务体系转变。健全社区资源共享机制,整合信息咨询、基本医疗、为老服务、残疾人康复等社区服务功能。创新社区综合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整合社区人力资源、文化设施和综合服务设施,完善具有电子政务、基础信息和便民服务功能的社区综合服务系统,提高社区信息化服务水平。
2015年,全区至少建成2处5000平方米以上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每个街道至少建成1处2000平方米以上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每个社区综合服务用房面积达到600平方米以上,社区服务设施更加完善,和谐社区创建率100%。
六、加强公共安全建设
健全完善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和企业安全生产基础建设,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深化平安建设,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完善社区治安防控体系,依法打击刑事犯罪活动,不断提升城市安全度和公众安全感。加强网络警务室建设,严厉打击网络犯罪。
强化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加强重点区域、重点设施、复杂场所的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突发事件防范能力。加强卫生执法监督,保障公共卫生和食品药品安全,实现公共食品安全定性定量检测全覆盖,不断提升城市安全度和公众安全感。
健全应急管理体制和应急预案体系。形成政府统筹协调、社会共同参与的应急工作格局,有效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加强应急指挥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和应急物资储备管理,建立专、兼紧密结合的应急救援队伍,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公共安全知识普及和教育,提高市民公共安全意识。
七、促进民主法制建设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认真落实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各项决议、决定,重视发挥人民政协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重要作用,密切与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的联系,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开展工作。坚持重大事项集体讨论决定,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和重点项目,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建议,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深化政府信息公开,加强基层民主建设,确保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推进政府依法行政,坚持严格执法、公正执法、规范执法、文明执法,完善执法责任追究制度,提高行政执法水平。完善法律服务体系,拓展法律服务领域,切实做好对弱势群体的法律援助工作。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质。
上一篇:加快城区现代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