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第三方支付的钱麦,跳出传统“”支付“”概念,选择了用“支付+”来构建整个新的业务体系,成为了另一种幕后英雄。
中国的支付行业发展已经达到了极为庞大的规模,但在增长水平上,已开始进入稳定期。2016年前三季度,中国网上支付业务量分别达到了104.43亿笔、110.27亿笔、116.07亿笔。
与此同时,监管机构对支付行业、尤其是第三方支付的监管,也正在变得更为完善和严格。然而,金融领域内的创新和监管,在任何国家,都是相生相克的双刃剑。
“无论是B2C,还是B2B,商业模式上都已经很成熟,差异化服务的比拼,不仅成本高,而且在很多时候,已经很难找到创新空间。当服务水平基本等同、解决方案大同小异,第三方支付之间的比拼,就不得不走向价格战:看谁的费率更低。”易宝集团“支付+”产品体系总监鄢回如此对记者感慨。
从支付到交易
所谓创新,对于大部分企业的大部分情况,有点类似于武侠小说中的“闭关”:如何在本派武功的基础之上,另辟蹊径,寻找到出人意表又更厉害的“武功”。
“第三方支付的业务,只要还是站在第三方支付牌照上考虑业务模式,就很难有大的突破。这不只是逻辑和道理,而是我们曾经的经历总结。”王岩对瞭望金融如此表达反思。他曾经任职易宝支付,如今是“支付+”产品解决方案“钱麦“的市场负责人,按照新公司的定位,“钱麦”正是要区别于易宝支付业务,在未来数年成为创新的重头戏。
最核心的转变,就是思维上,转向真正的客户需求是什么,而不只是自身的现有能力。鄢回表示,“钱麦”的产生,恰恰是不再盯着支付和资金,而是客户围绕资金周边的其他更多诉求,“现有的支付平台和通道,无论是2C的支付宝、微信支付,还是2B的易宝支付,最多也就是站在终端消费者的角度去开发产品,给最终消费者提供更为便利的付款,进而发展到现在,其实大家已经基本同质化,在不同的App上扫二维码而已。但企业的需求,仍然有大量的空白之地,需要更为有力的赋能和支持。”鄢回说,对于B端企业而言,最终消费者付费完成,往往意味着其资金流和业务流实际上刚刚真正开始。
也因此,“钱麦”刚开始将自身定义为企业的“商家交易资金处理引擎”时,很多企业客户也都不太了解其涵义,但在使用了“钱麦”业务服务时,才意识到,原本自身资金和业务割裂的运营,突然融合到一起,并快速畅通起来了。
“跳出支付概念,支付成为‘钱麦’整个方案中的一个环节而已,从而帮企业构建了更宽的业务覆盖能力和执行能力。”鄢回举例说,第三方支付现在动辄谈自己的能力,都是更好的分账执行,但对于“钱麦”而言,这甚至只是产品的基础,“根据客户的需求和场景,进行智能化、定制化的业务搭建,而这是企业客户市场更需要的能力。”
“支付+”COO陈志华将其总结为,“从支付能力到交易能力的提升,从本位思考到从客户思考的蜕变。”整个沟通过程中,陈志华多次对瞭望金融强调称,“我们不触碰资金,这是我们的严格边界。”因为担心引起业界误解,陈志华澄清说,“支付+”自身的定位,是金融科技服务商,而不是金融公司或者支付企业。
另一种幕后英雄
从陈志华的思考上,他选择用“支付+”来构建整个新的业务体系,更多是因为“整个中国大的商业环境,都在‘互联网+’潮流中,作为金融和支付行业中的我们,选择顺势而为,就不用去趟无谓的河,少走冤枉路。”
“如果说以前在易宝支付,我们这群人给自己的定位是“幕后英雄”,那么现在我们的定位并没有变化,但形式确实发生了转变。”曾经担任易宝支付副总裁的陈志华说。
按照“支付+”公司的内部表述,以前在易宝支付工作时,更多的是做好资金支付通道,而如今创立“支付+”,则是考虑“如何更聪明的帮客户做好资金管家”。尤其是对于创业公司而言,资金的综合管理对他们是非常头疼的一件事,“稍微起一点规模,都要为这方面投入明显的成本来构建各种财务系统,最终成为创业企业、创新企业很沉重的负担。”鄢回说。尤其是当企业的资金业务不仅涉及本身,还涉及到客户和市场时,更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