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中心> 时政类 > 正文

【身边的家风】宋启宁:好家风在后人身上没有断层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2016-09-26 09:08:23 字号:TT

    “父亲对子女要求很严格,经常教育我们权力姓公、不能私用,要淡泊名利、勤勉爱国,一片红心跟党走……”近日,笔者采访宋启宁的家风故事时,他的儿子宋宏志这样说。

    宋启宁,1916年12月出生于福建莆田,1931年参加革命,最初在莆田沿海从事游击斗争。1938年初北上抗日,同年8月受组织派遣,历尽艰辛前往革命圣地延安,主要在陕甘宁边区政府从事法律和内务工作。1945年,随延安干部工作队赴东北剿匪镇反建立新政权。新中国成立后,他返乡从教,直到1979年光荣离休。

    在位于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的一所简陋房子里,笔者见到宋启宁时,他正在唱着《苏维埃之歌》。

    宋老今年已有100岁高龄,思路谈吐依然比较清楚。“我是莆田一中的学生,‘九一八’事变后,我在校组织发动同学罢课,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1933年,我投笔从戎成立战友会,率领儿童团白天不定时入城,在闹市区文峰宫、古礁楼、凤山寺等地方散发传单宣传抗日救国。夜晚,还与游击队去沿海公路宣传抗日武装斗争。”谈起抗战经历,宋老情绪激昂,眼神中写满了坚毅。

    “那时候枪支严重缺乏,为了支持革命,我父亲与伯伯宋启康烈士同奶奶商议变卖了家产,把位于城区的9间房全卖掉,换了3000块银元,在福清买了12杆枪,贡献给革命,创建莆田沿海第一支革命武装队伍——沿海游击队。”宋宏志自豪地说。

    1949年底,神州大地百废待兴,宋启宁放弃了在福州工作的机会,毅然向组织申请返乡当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从1949年回乡到1979年离休,他先后在哲理中学与莆田五中任教。30年间,他全身心投入教师工作,把一切都献给了学生们,献给了教育事业。

    宋老有三儿一女,宋宏志是小儿子。宋宏志说:“父亲无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总是教育子女,权力姓公,要淡泊名利,率真正直,做一个通透的明白人。”

    宋宏志告诉笔者:“以前我们位于南岗的房子拆迁,按规定至少可以安置6个店面,我曾经跟父亲说过这事,争取一下,一家人日子会过得好一点。但父亲说‘我们有的吃有的住就好了,追求精神上的富有,远远比物质上的享受更重要’。”

    好竹出好笋。在宋老的言传身教下,他的子女和孙辈们都把精力和心思放在干好工作上。宋老的子女们参加工作几十年来,每人均获得了不少荣誉。“不给组织添麻烦,更不能利用关系开后门。”宋宏志在乡下当小学老师时,曾有领导考虑到他是宋启宁的儿子,想帮他调动工作。宋宏志婉言谢绝。这位领导感慨地说,宋老的精神财富,在他的后辈身上没有“断层”。

    “父亲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一定要接好接力棒,让良好的家风代代传承下去。”宋宏志说。(吴震)

更多
-

-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

我要评论 提取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青岛新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