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人民日报媒体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何炜
光明网记者 吴晋娜
一年前,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了传统媒体融合发展的总方向。实现采编流程再造,是决定传统媒体能否真正实现媒体融合的关键所在。在媒体融合探索中,很多中央和地方媒体都是遵循“中央厨房”式的流程再造模式,希望实现生产方式的变革。
今年两会期间,人民日报首推“中央厨房”全媒体生产平台,成为业界焦点。不管是叫做“中央厨房”,还是叫做“全媒体中心”或者“中央编辑部”。“中央厨房”式的采编流程是媒体融合流程再造的唯一模式吗?媒体进行流程再造应该考虑到哪些重要因素?成为媒体融合大背景下,媒体人共同思考的问题。为此,光明网记者采访了参与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模式打造的人民日报媒体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何炜。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流程图
人民厨房两会媒体融合栏目
光明网记者:对于传统媒体融合发展的过程而言,进行流程再造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何炜:当今技术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信息生产和传播方式的巨大变化。面对新形势、新挑战,传统媒体不可避免地要进行转型升级,而流程再造是传统媒体转型的题中之义。试想,市场环境变了,产品需求变了,传统的新闻生产线怎么可能不改变呢?
以人民日报为例,传统的生产流程,是以“天”为周期、以报纸出版为中心的;如今,人民日报已成为拥有报纸、杂志、网站、电视、广播、电子屏、手机报、微博、微信、客户端等10多种类别、数百个终端载体的媒体集团,不同的媒体有着不一样的工作方式和生产节奏,整个集团的生产流程必然要进行改造,才能使新老媒体协调发展、深度融合。
通过流程再造,使新闻生产更有效率,更符合当代新闻传播的特点,能够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从而提升媒体的影响力和传播力,使传统主流媒体成为实力强大的新型媒体集团。
人民日报全媒体中心工作场景
厦门日报的融媒体中央控制平台
光明网记者:在媒体融合过程中,很多中央和地方传统媒体都建立了类似于“中央厨房”式的采编流程。您认为“中央厨房”是流程再造的唯一模式吗?媒体进行流程再造应该考虑到哪些重要因素?
何炜:人民日报社基于自身现实条件,本着整合资源、提高效率、充分发挥党报优势的目的,选择建立“中央厨房”。我们觉得,这并不一定是流程再造的唯一模式。不同媒体的处境和条件不同,进行流程再造的出发点和目标也不一样,所以不一定要采取同一种模式。
媒体进行流程再造应考虑几个重要因素:
一是组织架构。新闻生产流程与媒体组织架构关系紧密。流程再造不仅是“做增量”更要“改存量”,要改变新老媒体“两张皮”甚至新媒体业务之间也“各自为政”的局面,就必须调整原有的组织架构,打破一些部门之间的樊篱,该合并的合并,该打通的打通,根据新的统筹管理的需要来设置部门,使整个媒体集团更趋于平台化,更利于资源的流通、共享。
二是人力资源。随着生产流程的变化,许多岗位的职能和要求也会发生变化。从现有情况看,媒体中传统采编人员、单一技术人员偏多,复合型人才尤其是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体系的人才较少,这是传统媒体转型的一大痛点。因此,流程再造必须配备好相应的人才队伍,培养新岗位所需的新型人才。
三是技术条件。流程再造需要先进技术支撑,才能实现多种媒体业态协同、多任务同时运行、24小时不间断发布。许多媒体在推进采编流程再造的同时,也在着力建设全媒体采编系统、数据中心等,为融合发展提供技术引擎。
四川日报报业集团也成立全媒体中心
苏州日报的媒体融合工作平台
光明网记者:有专家指出,在“中央厨房”模式下,采编资源共享,就会使得集团内或者体系内各媒体的同质化更加严重,甚至消解内在的竞争力。您认为该如何解决建立“中央厨房”后,新闻资源共享和媒体个性诉求之间的矛盾?
何炜:“中央厨房”的工作流程可概括为“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在采集阶段,整个集团可以资源共享、协同作业,使新闻素材等资源的价值得到最大化利用。在编辑阶段,应根据不同媒体的特点和需求生成多种不同的产品。需要指出的是,“中央厨房”并不是要由一个编辑部来包揽集团内所有“新闻成品”的生产,“厨房”分发的可能是“半成品”,不同的媒体可以根据自身需求进行再加工。“中央厨房”的职能主要是加强整合协调,并为资源共享和协同作业提供一个有效平台,在运行过程中,应避免千篇一律和同质化,保持不同媒体的个性和特色。
光明网记者:人民日报在两会期间试行“中央厨房”模式,两会后,是如何让这一新的采编流程形成常态化机制,实现传播效果延续的?
何炜:两会后,在博鳌亚洲论坛、习近平主席出访等重大报道战役中,人民日报社也多次运行“中央厨房”机制,为下一步的融合发展积累实战经验。同时,抓紧建设“人民日报社全媒体平台”项目,为采编流程再造提供所需要的软硬件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