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
青岛新闻城市档案区市撷英城市印象魅力青岛影像青岛青岛风光青岛概况
市群艺馆民俗大拜年为剪纸艺术传承增活力
2015-02-10 15:42:19 青岛日报

    “不让非遗藏于冷冰冰的博物馆中,让它住进孩子们的心里。”在昨日青岛市群众艺术馆举办的少儿剪纸大赛现场,剪纸艺术家李翠敏有感而发。由青岛市多名著名剪纸艺术家进行现场指导,百名3—12岁的孩子用灵巧的小手剪出了充满童趣的图案,让现场观摩的群众发出阵阵惊叹。

    作为青岛群艺馆 “让非遗活起来——大手拉小手、指尖上传承”活动的一部分,本次活动并不是一次单纯的少儿才艺大赛,而是通过非遗传人与孩子们的现场沟通,构建起一条两代、三代人文化传承的纽带,同时,孩子们天马行空的创意想法也为古老的剪纸艺术注入了清新与活力。

    现场 孩子们剪得“天马行空”

    在青岛群艺馆负一层教室中,五十多个孩子的剪纸桌台围成一个长长的“口”字,教室里安静地令人有些惊讶,唯有“唰唰唰”的细碎声响,恰如一位在现场观摩的家长所言:“让这么多孩子在同一个房间里这么安静,确实少见;看来剪纸还是对孩子们很有吸引力的。”

    今年4岁半的多多显得尤其引人注目,在群艺馆工作人员还未发纸张时,小家伙已经开始了“创作”,完全不受现场环境的影响,也不像其他孩子那样先在红纸背面画好图案,而是完全按照自己的兴趣自由发挥,别人还在构思,他已经剪出了厚厚一摞有模有样的作品。经多多妈妈介绍,孩子是看奶奶剪纸、叠元宝时对传统艺术产生了兴趣。

    而更多孩子对剪纸产生兴趣,则是从学校里的趣味课堂开始的,俨然已经能够熟练地运用传统技法表达自己特别的想法:11岁的林千业将作品图样中山羊画出了老虎般威猛的气势,漂亮的毛刺技法和不落俗套的造型构思让评委们赞赏有加;上小学五年级的陈一萱则现场构思出一张“福娃”连对,尤其是人物中央的两个“吉”字更让指导专家们觉得“有新意”。

    更有意思的是,在比赛进行中,一位小学生告知指导专家自己要剪一套 “蛇”,“我本来还以为他要做成类似‘祥龙’的图样,结果一看,确是用很多小青蛇围起一个绣球来,非常有创意,连我都觉得根本想不到。”一位群艺馆工作人员表示。

    “胶南剪纸虽然有着悠久的历史,但不意味非要按照固定套路传到下一代,而是应该尊重孩子们想象力,让他们自由发挥。”年逾60岁的山东省手工艺协会会长李翠敏告诉记者,她在现场看到了很多美丽而特别的图案,“那种天马行空的创意,是我们大人都想不到的。”

    思考 剪纸连起三代人的文化记忆

    “能为几代人的文化记忆找到一个连接点,这正是民间艺术的魅力所在。”青岛市群艺馆馆长陆玲表示,他们希望借助“让非遗活起来——大手拉小手、指尖上传承”系列活动,为一家三代人找到一个共同的文化语境,“将祖辈的剪纸情节、父辈的剪纸记忆与孩子们的课外兴趣联系到一起,共同构成一条文化传承的纽带,少不了耳濡目染的家庭熏陶,也少不了对民间口述历史的传播。”

    恰如4岁半的多多是看着奶奶剪纸、叠元宝而对民间艺术萌生兴趣,7岁的小怡然、9岁的小芊芊也都是通过家中父辈、祖辈的言传身教而爱上剪纸的,“听奶奶说以前是过年时才剪,家家户户都贴在窗户上,跟贴福字一样。”小怡然告诉记者,现在每年除夕剪红纸都成了她的活儿,而刷米浆贴在门上则是她爷爷的活儿,爷爷孙女俩配合无间。

    这种温馨的民间艺术传承图景,也在现场指导老师、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类传承人管茹现场感言中出现过:“从我小时候的记忆里,就有过年时剪纸的影子,觉得窗棂上挂着红彤彤的剪纸就是‘年’了。”管茹说,90年代末,开发区大发展,村里家家户户都住上了大楼房,窗户上的剪纸却越来越少了,“直到2000年以后,咱们的非遗保护又起来了,这门艺术才又兴旺起来,而且我们又在传统技艺中加了不少现代元素。”

    “只要从中找到乐趣,剪纸的文化之根就不会断。”李翠敏肯定地表示,与其说我们要将剪纸艺术一点点“教”给孩子们,不如说孩子们正在为这门艺术不断注入新的活力,“我看过无数剪纸样式,但孩子们每次给出的都是我见所未见的‘答案’,我们要让下一代、下下一代都通过剪纸迸发出无限的艺术创造力——而不是让这门传统艺术躺在冷冰冰的博物馆里。”

青岛新闻 更多
城市档案 更多
区市撷英 更多
电子报刊 更多
茶都信阳 正拔地而起的现代化工业新城
青岛风光 更多
穿行花海
影像青岛 更多
2012青岛旅游城市宣传片
主办:青岛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技术支持:青岛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