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25日,“天女散花”、“七彩飘带”的璀璨画卷在百果山上展开;10月25日,在被世界上各种文字写满的“难忘世园”纪念墙后,这幅世园美景暂时徐徐收起,等待明年春再来。
回眸过去的 184天,在241公顷的浓缩世界里,来自世界各国、全国各地的园艺精品在此共舞,持续吸引着全球的注目,精彩展现了世界一流、中国时尚、山东特色、青岛品牌的壮美画卷。
回眸过去的184天,在繁华与热闹的发酵中,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感叹人类文明与自然万物交融所创造的空前智慧,感知“让生活走进自然”这一朴素理想落于城市之中的生态启迪,感悟一场园艺盛会在此蓄势迸发的“蝴蝶效应”…… 让生活走进自然
——“都市生态化”有了实践范本
2012年11月,魏小鸿和同事将相机架在百果山上,从那时开始一直到闭幕,每天拍一张照片,记录这片荒蛮之地的变迁。
这一变迁并非 “小打小闹”的盖房建园,而是在241公顷的版图上,集合总规划师吴志强教授、荷兰UN Studio、美国HKS等国内外大师的智慧,为世界园艺史上奉献一部探索“都市生态化”的实践范本。
这一点石成金式的变迁是市委、市政府确定“全域统筹、三城联动、轴带展开、生态间隔、组团发展”的空间布局后,建设美丽青岛的精彩落笔。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李群在会见国际园艺生产者协会(AIPH)原主席杜克·法博时曾表示:举办世园会对于城市生态理念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这是对未来都市发展的深度思考,也是新一轮城市空间布局坚守的重要理念。为此,青岛世园会秉承“自然创造、科技创新、文化创意”,开始了一场以“生态”为目标、长达数年坚持不懈的“马拉松”。
在这里,以百果山森林公园为基底,在世园会历史上第一次设立海洋植物展区,首次实现“海陆空”植物荟萃!
在这里,以因地制宜为原则,最大限度保护原有地形地貌、原有植被及原有生态系统,一幅“山清水秀、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的生态卷轴从山之巅舒展而下。
在这里,以“3R原则(即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主导,集合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循环利用、垃圾资源化利用等科技创新,最大限度地采用低碳排放的新能源、新材料,每一个路灯、每一处避雨棚、每一片透水地坪、每一幢建筑即有低碳示范的努力……
“让生活走进自然”,这是青岛世园会的主题,核心是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发展理念,这与历届世园会的主题一脉相承。
“‘自然’是世园会的永恒主题。”青岛世园执委会秘书长李奉利介绍,进入新世纪以来,世园会的主题多与“自然”密切相关,旨在展示园艺技术和成果的同时,引导人们注重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创造性地关爱自然、善待自然,实现生活与自然的和谐交融。
据了解,1999年昆明世园会主题是 “人与自然——迈向21世纪”,2006年沈阳世园会主题是 “我们与自然和谐共生”、2011年西安世园会主题是“天人长安·创意自然——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2012年荷兰芬洛世园会主题是“积极融入自然,改变生活品质”……2014年,青岛提出“让生活走进自然”,这是青岛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积极作为。
正如AIPH主席维克·克朗向青岛世园会颁发AIPH金奖牌时所言:“青岛世园会就像一颗闪亮的星,把我们聚在一起,以实例告诉我们如何让城市和国家变得更加美好,更加适合居住。”中国风景园林界泰斗、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孟兆祯到此一游后,欣然题下“人与天调、天人共荣”。
近期,青岛世园会捷报频传。世界设计建造金奖、国际花园旅游奖年度最佳展会奖、山东省泰山杯奖等50余项省级及以上奖项,以及全国生态文化示范基地等殊荣,鼓舞着青岛将在“后世园”时代,继续创造宝贵的生态文化遗产。 世园有片“爱心海”
——志愿品牌转向城市行动这场“都市生态化”的范本实践,当然离不开全市之力。
志愿者,作为青岛人的代表,在184天里,用微笑让数百万游客领略到一座城的向心力。
“您好,有什么可以帮您吗?”这是世园会6号服务站志愿者张淑萍每天挂在嘴上的一句话。
一个2.7平方米的岗亭,张淑萍每天在这里上岗——岗亭被称为 “豆荚”,那“豆荚”中的志愿者就是“小花豆”。园区里,这样的“豆荚”有13个,这样的“小花豆”累计有7000余名,在470个岗位上参与志愿服务。
青岛世园执委会志愿工作部处长刘禄福说,世园会为期6个月,时间跨度长,志愿服务分为9季进行。如何减少人员更迭带来的服务质量波动问题,又摆在面前。
而且,青岛世园会是一次惠民利民的盛会,老人、残疾人、低保家庭、学生等群体免费入园的背后是真情服务数十万特殊群体,这更是对志愿服务的考验。
2013年12月,共青团青岛市委出台《青岛市大型社会活动志愿服务规范》,并纳入全市服务业标准规范体系——这在全国尚属首次。青岛世园执委会副秘书长卞成负责协调志愿服务工作,他感觉:“这套志愿服务标准解决了志愿服务在大型活动中存在的各自为政、重复浪费等弊端,让志愿者在世园服务中能明确知道干什么、怎么干,感受到作为‘爱心海’中一滴水的价值所在。”
“爱心海”是世园执委会与共青团青岛市委达成共识,打造的一个具有青岛特色的志愿服务品牌:“爱心”汇聚成“海”,既是对每个志愿者微小力量的召唤,也是对海一样博大的志愿服务力量的呐喊。
在“爱心海”的感召下,无论是摄氏三十五六度高温炙烤,还是雷雨交加的恶劣天气,“小花豆”坚守岗位,从未退缩;在每一辆夜间离园的班车上,满载的都是一落座便陷入熟睡的“花豆们”……
“世园会志愿服务工作,既着眼于保证开园期间的志愿服务水平,更着眼于未来志愿文化的传承以及公益精神的传递。”共青团青岛市委书记路玉军有更长远的期待:“经过184天规范化、专业化、项目化、标准化的实战和经验沉淀,‘爱心海’将作为青岛志愿服务品牌永久延续下来,活跃在城市的每个角落,为‘美丽青岛’增添一抹绿色。” 细节记录精彩 ——城市运行“浓缩”检验
10月25日下午5点后,王开君与其他工作人员送走最后一位游客,逐一检查相关设备后,关上了闸口,结束了“镇守”世园会1号门的第184天。
这一天,有数千名世园人这样一丝不苟地“站好最后一班岗”。
世园会是一次园艺盛会,更是一次“浓缩”检验城市运行的“大考”。高效的体制机制、科学的管理方法缺一不可!
2012年9月24日,4家主办单位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牵头成立组委会。自此,青岛世园会建立起包括组织委员会、执行委员会、专家委员会、监督委员会在内的完善的组织体系。运营期间,市委、市政府成立运营总指挥部,下设10个指挥部,其中,园区运营指挥部再下设相关职能部门,形成了园区运营由园区工作机构负责,外围配套等由市级统筹协调的工作机制。
在世园执委会主任办公会上,市委副书记、市长张新起再三强调:要在精细化上下功夫。
具体到园区,如何快速安检、波次放行,提升游客“通关”速度;如何安设排队区域活动挡板,根据排队人数多寡灵活“分割”;如何既要控制场馆内参观总量“不超标”,又要控制馆外排队时间……相关部门反复对接、练兵,确保万无一失。
“看似鸡毛的小事却是制胜的关键。”作为世园执委会执行主任,市委常委、副市长王建祥在每次现场调度中,总是不厌其烦地提醒各部门要上紧“细节”这根弦。
开园后,所有世园人坚守这样的原则:办一天世园改进一天工作,一直改进到闭园前一分钟。
因此,在184天里,参观服务逐渐细化——为游客提供便捷的购票服务,提供问询、导览等七类咨询服务,提供医疗、气象等六项公共服务,注重对老人、幼儿、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提供个性化服务……
在184天里,园区管理全面覆盖——组建园区物业保洁及设施设备、专项维护团队,及时有效处置设施损坏问题;建立馆长负责制运营管理模式,统筹做好场馆运营、应急演练、服务保障……
在184天里,安保工作周密部署——制定64个应急预案,强化园区安检、实行整体巡防,实现了刑事案件“零发案”、安保服务“零投诉”……
“细节决定成败。这不是危言耸听。”植物馆馆长朱世伟经历过一天进馆4200人、42000人的10倍巨差,“哪个细节考虑不周就会掉链子……”
亦因此,这些细节雕琢出的“美感”被国内外游客发现:在高温天,“流淌”在园区的“七彩飘带”就是避暑之处,那里的喷雾装置每隔几分钟喷一次冰凉水雾;在口渴时,遍布园区的直饮水设施就是游客心头的一道清泉;在感叹园区整洁时,每天产生的“海量垃圾”均在闭园后的深夜进行处理……
山西游客李菲静@世园会官微,留下这样一段话:“世园之美,美在大气磅礴,亦美在细致入微……我们赞美世园,不仅因为这里集人类园艺与科技精华之大成,也因为这里汇聚了无数充满温情与智慧的细节。” 与世界“绿色对话”
——“五洲聚会、中华团圆”共绘生态盛景
在世园会闭幕时,有着奥帆赛、世园会“双重阅历”的青岛世园执委会副秘书长朱悦涛向记者表达了他的感受:“在城市的发展进程中,七八年需要有一个展示活力的‘高峰’,继2008年奥帆赛后,世园会又一次吸引了世界关注的目光,而且,青岛这一次以‘绿色’、‘生态’为名与世界展开对话。”
相关资料显示:筹办伊始,青岛以“开放办世园”的姿态,向政经大国、友城和园艺特色地区发出邀请函,吸引了五大洲的37个国家、1个国际组织和国内包括港、澳、台在内的所有省级行政区、山东省17个城市参展,中华园、国际园、绿业园100个展园描绘出“五洲聚会、中华团圆”的世园盛景;开园后,国际竹藤组织、瑞典、荷兰、德国、法国、韩国、日本、美国等30余个国际展园举行开园仪式和文化周、文化日活动,73个国家和地区的贵宾纷至沓来……
筹建时,山东省委书记姜异康曾专门致函国家林业局表示:青岛有条件、有能力办好一届有特色、高水平的世园会。国家林业局局长赵树丛来青调研时表示:青岛世园会一定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中国花卉协会会长江泽慧同样预期:青岛世园会将是历史上最好的一届世园会。多次莅临现场调研的中国贸促会副会长王锦珍也对青岛充满期待。
万众瞩目中,青岛世园会不负众望。
在这里,园艺成为纽带,促进了多层次、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而且,作为中国向世界展示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重要展会,青岛世园会成为促进绿色产业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载体。期间,参展方代表团与青岛市政府及相关企业洽商,涉及花卉园艺、科技文化、绿色环保和经济贸易等多领域。
外国友人在此强烈感受到了青岛与世界“绿色对话”所引发的“共振”,而且,青岛凭借世园会在世界舞台上向更广范围扩散“青岛声音”。
“很高兴能够在这里看到中国文化与其他国家文化的碰撞与交流。”荷兰阿尔梅勒市副市长HenkMulder说:“青岛吸引和鼓励不同国家和地区在思考:人类与自然如何建立良好的共生关系。”
2016安塔亚世园会秘书长 SelamiGulay赞扬说:“青岛为安塔利亚提供了一次很好的范例:世界各国以世园为媒介共同关注生态效益。” 深度阅读“青岛世园” ——241公顷预期“蝴蝶效应”
当然,青岛绝非仅仅止步于“绿色对话”层面,而是期待转化为城市发展的内生力量,使多种“蝴蝶效应”从241公顷里迸发。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世园会具有集成示范作用,需要全方位地深度阅读,某一种启迪或将引发一次深刻的‘城市变身’。”青岛世园会总规划师吴志强在开园时的新闻发布会上曾这样说。
世园会落下帷幕,由世园示范而成的“高智新”技术现已逐步走出园外、漫向城市、走进人们的生活,宜居家园梦想中的种种“可能”正在变成“现实”。
比如:“是城市,更像是公园”的示范。在世园会,建筑物屋顶绿化设计,让钢筋水泥掩映在绿色之中;墙面绿植系统,让墙壁也会“呼吸”;绿色雕塑,让生硬的街边景观有了生命;驳岸采用的抗冲生物毯及植生混凝土工艺,让内驳岸与周边绿化景观和谐衔接……
比如:“场馆建筑抛弃传统能源”的示范。植物馆的玻璃幕墙,可降低照明能源消耗和空调制冷消耗;青岛园的曲面玻璃,可随室外温度、湿度、风向等自动开启;主题馆、梦幻科技馆的光导照明系统,可利用日光替代室内常规照明……
比如:“智慧城市”的示范。有“芯”的纸质电子门票,可实现生产、流通和使用全程跟踪和追溯;三网融合的全光纤网络,通过一根光纤传输,即可实现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互联互通、资源共享;自助移动智慧导游系统,游客仅持一部移动终端即可轻松游览世园会;现代智能建筑,在场馆不同地点的能源消耗、温度、湿度等数据可实时采集、综合分析,繁琐的调控管理因智能变得更加轻松……
据了解,青岛世园会在国内大型展会首次系统化地编制、实施 《绿色建设导则》,提出了可借鉴使用的110项低碳环保措施。
从“投入在园内、效益在园外”出发,青岛决心放大世园效应,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本土优势,在更宽泛领域建设宜居家园——在“一园一区”相互呼应、协调推进中,规划建设安居、兴业、休闲三位一体的世园生态新区。
而且,此举可“一箭双雕”:一是,这里距离城区核心不远,可以避免在偏远区域建设展园而产生的“孤岛效应”;二是,纵观青岛主城,这里是一个“断裂带”,以世园优势支撑起的片区发展,可以让主城发展战略连在一起,有利于解决南北差距问题。
记者从接手“后世园”的世园集团了解到,世园生态新区在开发建设时序上,将按照“园、林、城、区”逐次展开——继东部城区、浮山后新区后,一片新型生态城区将在此崛起,主城区也将再一次向北纵深发展。
10月25日17时,暮色渐浓,主题曲《梦在山海飞翔》在不舍中曲终人散,但其“余声”仍将铿锵。因为,世园会是一个负载着新理念、新探索、新实验的综合体,它的衍生效应也将潜移默化为持续的冲击波,触发更深远的影响:
因为世园会,青岛将会变得更加美丽;因为世园会,青岛将早日实现宜居幸福现代化国际城市目标。因为青岛世园会,世园会充满荣光的履历上将增添一枚沉甸甸的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