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电网既有能力之辩
在特高压论证、上马之初到现在,少数人始终反对发展特高压,反对的理由随着工程建设进程不断变化。从最初认为中国发展特高压输电技术不可行,到工程安全性问题,再到特高压造价高不划算等,这些质疑声浪中,中国特高压技术和工程的研发建设方仍在积极作为。
目前有关华东环网项目最新一波质疑,焦点是特高压交流环网问题,即华东地区现有的500千伏主网架是否能承接更大规模的外来电。
今年夏季,连续48天的高温造成电力供应紧张,这使得区外送电成为华东一些地区迎峰度夏的主要手段。江苏省发改委能源局煤电处处长戚玉松说:“8100多万千瓦的负荷压上来,江苏本省所有的发电能力全部用完,还有720多万千瓦的缺口。”分管调度运行的华东电网副总张怀宇称,华东地区今年夏季用电峰值达到了2.09亿千瓦,超过国网年初的预计。
国网系统人员还认为华东区域缺口将扩大。国务院今年9月下发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明确规定长三角在2017年的细颗粒物浓度必须下降20%左右,这使得各省市均倾向于更多依靠区外送电,从而减少本区域内燃煤电厂的数量。据国家电力调度通信中心副主任李明节估算,到2020年,华东电网的区外来电至少要达到1.3亿千瓦的需求,目前的区外来电是2000多万千瓦,未来几年至少要有1亿千瓦以上区外来电输入华东电网。
以前述特高压华东环网工程升级当地现有500千伏主电网,曾被部分电力系统人士视为应对电力供应缺口的机会。国网能源研究院院长张运洲表示,“华东500千伏电网不能承受多回直流同时闭锁的冲击,而1000千伏特高压电网可以承受更大规模的潮流转移和冲击,出于安全性考虑,必须升级主网架”。
而反对者清华大学电机系研究员王仲鸿指出,安徽在2012年已是电煤净输入省,已建成的南半环将面临无电可送的尴尬局面。安徽未来无电可送,环网的功能只能是将省外来电再转送出去,“这完全可以通过优化目前的电网来解决”。关于大量区外来电带来的电网容量问题,他认为,华东电网到2020年可能发展到3亿千瓦以上,而世界上最大的500千伏电网容量已达7亿-8亿千瓦,但后者并未采取升压到特高压电网去解决发展中遇到的技术问题。
北京经济技术研究院院长刘开俊对此指出,目前安徽仍是电煤净调出省,根据安徽省能源局统计,全省煤炭保有储量529亿吨,2012年电煤净调出1534万吨。已建成的南半环工程配套电源596万千瓦,是有电可送的。我国国情所致的西部、北部向中东部地区大规模输送电力所形成的强大电力流,华东地区500千伏电网无法承载。应对这种系统性问题,“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就不行了,必须要用技术升级的手段系统解决。“事实上,北美及欧洲电网同样有远距离大规模输送海上、陆上风电的迫切需求,但由于国别、市场的层层壁垒,面对成熟先进的特高压技术,也只能望‘特’兴叹。”
面对种种争论,电力缺口大、急需调整能源结构的地区难以置之度外。6月28日,评审专家组在上海召开调查会,听取华东四省一市政府代表以及电网公司代表汇报经济发展和电力发展情况与规划,江苏省地方官员非常着急。去年,江苏经济总量全国排名第二,其已长期存在电力缺口,而且也面对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压力。江苏能源局煤电处处长戚玉松说:如果不能建,江苏省以后的电力需求该怎么解决?
议而不决的工程评估
针对评估环节的悬搁,国家电网上报国家发改委,明确提出希望改进现有评估机制。新近的一份《情况汇报》中写到: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的要求,根据电网的系统性、网络性特征,重点加强对电网规划的整体评估,不再具体评估单个项目;电网规划批复后,规划明确的项目原则上直接进入核准程序。
按照《企业投资项目核准暂行办法》(国发[2004]19号)规定,项目核准机关在受理核准申请后,如有必要,应在四个工作日内委托有资格的咨询机构进行评估。显然,国网方面认为中咨公司的评估不是必经的程序。国网发展策划部副主任张正陵表示,交流特高压项目都经过了可行性研究,各级政府也均出具了支持性文件。之前的“晋东南-南阳-荆门”交流特高压试验示范工程,已经建成的华东环网南半环“淮南-浙北-上海”工程,和今年4月开工的“浙北-福州”工程,都是直接核准,未进行评估。
中国电力联合会副秘书长欧阳昌裕认为,中咨公司是八十年代国家投资体制改革的产物,这个制度设计是对的,但现在对那些有分歧而拿不定主意的,特别是连决策者也拿不定主意的工程,应该委托多家机构进行评估,多听取不同的意见,才能有利于决策者做最后的权衡;如果仅委托一家,首先是有一家之言之嫌,其次是如果这家机构本身带有倾向性,很难做到公正评估。
事实上,与中咨公司资质相同的评估机构有50多家。与目前电网项目评估机构实际仅中咨公司一家比较,在铁路、石油、石化等行业上项目评估中,均有多家评估机构参与。为此,国家电网呼吁增加评估机构,引进市场机制,保证评估客观、公正、透明、高效。
电力系统自动化与稳定性理论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薛禹胜是党外人士,他表示,过去在三峡工程、高铁建设、大型核电站的评估论证中,都曾存在不同的意见和声音,而且反对者的数量也有相当的比例,因而需要按照既定的决策程序科学论证和实施。在他看来,像特高压这样长期因为个别人的反对而影响和阻碍工程决策,是一个奇怪的现象。评估机制的变革,不仅需要科学的论证程序,更需要各个方面的共同担当,勇于负责。
上一篇:回顾青岛信息港圣诞大趴 五常稻花香大米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