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面朝大海、背倚高山的大珠山东南麓进行挖掘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为人们描摹了一幅一万年前的古人类生活图景,同时也首度以发掘实物为依托,将青岛历史之源上溯到至少1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
上世纪80年代初,原胶南县的乔家洼村民在村外挖井取水时,发现了动物骨骼化石,直至2012年经过初步考古勘探,将此遗址确定为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并命名为“大珠山遗址”。经过14天的发掘,昨天初步告一段落的考古工作是首次在青岛地区展开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
当初的水井已成为一个废弃的小池塘,紧挨池塘,在距离地表3米左右的地层,几名工作人员正用小锄一点点拨开沉积的黑色淤泥,许多动物遗骨化石和古人类粗糙打磨的石制工具就隐藏其中。工作人员将它们用池塘的水流洗刷干净后,分门别类装入标有序列号的塑料小袋。与此同时,实物发掘时的具体位置也由全站仪现场用三维坐标标明。据悉,十余天的挖掘成果已暂时置于胶南博物馆仓库保存。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陈福友教授将遗址归为“沼泽相”。他初步判断遗址的形成:生活在附近水边的古人类生活用品、以及动植物遗骸,受水流冲击至此,经过二次堆积,埋藏密封而成。至于这些动物骨骼是否与当时的人类存有关联,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野马和野猪的牙齿,普氏羚羊和鹿角,鹿的尺骨,还有体形相对较大的披毛犀的肩胛骨,以及不能明确的动物的下颌骨、脊椎骨……现场发掘的动物骨骼多达500多件。陈教授介绍,这些都属于十余种典型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动物,它们将和一些未完全石化的树木残块一起,作为一手资料,接受进一步的分析研究,为该遗址提供确切的年代定位依据。
100余件经过初期打磨的石头工具体积很小,在相对锋利的一侧呈现出反复摩擦削薄的痕迹。据介绍,它们就类似于现在的小型刀片,用来分割野兽的皮肉。与中国北方其他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的石器类型基本相同,反映的是1至3万年前的古人类生活方式。当然,具体是1万年前还是3万年前,还需要更加细致的科学方法来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