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首页 > 新闻中心 > > 正文

古代"三公消费"居高不下 君王为抑制煞费苦心

来源:解放日报 2013-07-26 08:34:00字号:TT

  近日,90多个中央部门集中公布了2012年部门决算报告。据统计,超九成中央部门的“三公消费”支出有所减少。

  其实,古代也有“三公消费”,并且为了抑制“三公消费”,一些君王可谓煞费苦心,不过效果却总是不尽如人意。

  公款吃喝

  巧立名目,“四菜一汤”泡了汤

  “食色,性也”,历史上有无数饕餮之徒,想方设法满足口腹之欲。反对公款消费的第一要务,就是与公款吃喝作斗争。

  今天,“四菜一汤”已成为勤俭的代名词。据说,这是朱元璋的发明。跟历朝皇帝相比,朱元璋日子过得还是非常俭朴的。一方面,朱元璋称帝后,面临的是个一穷二白的大明王朝,需要节俭度日;另一方面,朱元璋穷苦出身,当年甚至做过乞丐,什么苦没吃过?坐镇天下后,发觉有公款吃喝的苗头,于是趁马皇后过生日,他便召集群臣,吩咐上菜:第一道是炒萝卜;第二道是炒韭菜;第三道是两大碗青菜;最后一道是葱花豆腐汤。众臣不解,朱元璋解释,大意是:“萝卜上了街,药店无买卖”、“韭菜青又青,长治久安定人心”、“两碗青菜一样香,两袖清风好丞相”、“小葱豆腐青又白,公正廉洁如日月”。于是“四菜一汤”就这么诞生了。

  不过,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好吃者有无数对付“四菜一汤”的“绝技”。袁世凯就是一个作秀的高手。史载,袁世凯一日吃早餐,有人拜见,见他只吃两个小馒头、两条小鲫鱼,还有一点胡椒面,于是称赞不已,逢人就说,袁总统身居一国元首,早餐还这么简单随便,应该在全国推广。这时,有知情人悄悄提醒他,别傻了,袁大总统的早餐可不能推广,鲫鱼是从淮河运过来的,活鱼打上来,用猪油浸泡,猪油凝固,鱼也密封了,这样可以保证运到京城的时候还是新鲜的。至于“胡椒面”,实际上是用鹿茸、人参以及十几味中药制成的补药。

  交际应酬是古代官吏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唐代衙门里有人升官了,照例要办 “烧尾宴”,既是祝贺同僚进步,也有欢送他去新岗位的意思。也就是在这个时期,官府有了专门的宴会吃喝款项,官员们可以动用公款来埋单。官员聚会、迎新送旧、招待宾客、法定节假等,官吏们都有理由大吃大喝。在宋朝宋宁宗时,又特许衙门每个月都可以报销一次没有任何名目的公款吃喝。

  长此以往,后世的官吏越来越大胆,都学会巧立名目吃喝了,比如检查仓库要吃一顿,出郊劝农要吃一顿,商议公文太晚了也安排一次“公筵”。公款吃喝的报销手续很简便,也没有人核实。而吃喝的可不是简单的工作餐,更不是粗茶淡饭。古代官衙门口或者附近,必定有酒楼、饭庄,有的还是当地的顶级消费场所。

  公车消费

  为了面子,官员都爱把轿坐

  “公车”也是公款消费的一个主要支出项目。这个词出于《史记·东方朔传》:“朔初入长安,至公车上书,凡用三千奏牍。”汉代用公家车马接送应举的人,后便以“公车”泛指入京应试的举人。

  古代没有汽车,公车就是马、马车,还有轿子以及船。虽然有言道“安步当车”,但“出无车”却一直被士大夫之流视为奇耻大辱。

  不过,古代官员们更喜欢坐轿子,轿子在中国传统中有太大太多的暗示意味。例如,全世界只有中国才把小车叫做“轿车”。轿子最早叫“肩舆”或“平肩舆”,古时的轿子分为官轿和民轿两种。官轿是皇家、官员的主要交通工具,由于坐轿者身份不同,所乘的轿子也不同。皇帝坐的轿子就有许多种类。如礼舆,是供皇帝上朝时乘坐的;步舆,是供皇帝在紫禁城内巡行时乘坐的;轻步舆,是供皇帝去城外巡狩、视察民情时乘坐的;便舆,是供皇帝在巡视时备用的轿子,随时以轿代步用的。平时,皇帝在宫内出入,一般都乘便舆,冬天坐暖舆,夏天坐凉舆。

  除皇帝的轿子外,不同品级的官员则坐不同的轿子。官轿出府,常有随从在前鸣锣开道,四周还有侍卫人员,前呼后拥,展示官威。百姓见之,必须肃静、回避。所用轿夫也分等级,官越大,抬轿的人越多。一般七品官多为四抬,五品以上的官员可乘八抬,皇帝出宫时是十六抬,自然是最高的规格。

  不过,并非一开始官员就能坐轿。唐代和北宋的官员一般不许坐轿。唐初,宰相出门一律乘马,只有贵族妇女才可以乘轿。唐武宗又规定:三品以上的宰相、三公、尚书令以及退仕和患病者,才可乘轿,其余不论尊卑,一律不准,而且坐轿者还必须自己出钱雇请。北宋时期,士大夫认为乘轿是“以人代畜”,有伤风化,所以都不乘轿。宋哲宗绍圣二年“禁京师人士舆轿”,只有司马光是四朝元老,德高望重,哲宗念他年事已高,批准他乘轿上朝,但司马光一再辞谢,不敢接受。

  南宋高宗赵构南渡以后,因为江南多雨,道路泥泞,才允许朝官乘轿,但还规定祭祀时骑马,上朝时乘轿。从此,轿子才开始在官场中使用起来。但到明初,对乘轿仍有种种限制,规定“国朝文武大臣皆乘马,自景泰以后,例许用轿。勋戚一品,惟年老宠优者方敢陈请,其他则不允许”。但在交通不便的南方山区,轿子还是一种使用较多的代步工具。明中后期以后,它才成为人们普遍使用的重要代步工具。

  作家孙方友曾写过一篇文章——《闲话轿子》。古代在官衙里当轿夫,多是子承父业。因为抬轿也是一门技术。在衙府里当轿夫有许多禁忌,一是行轿时不能大声说话,上肩走轿、停轿全听轿头指挥。轿头多用暗示,如起肩走轿喊一声“起轿”,上坡下坡时要拍轿杠;落轿后,前面的轿夫要闪开,以便官员出轿。轿夫还要忌口,不能吃大蒜、生葱和韭菜等有异味的东西,以防乘轿的官吏闻到。

  公费旅游

  招待超标,马屁拍到马桶上

  “三公”中还有“一公”是公费旅游。古代中国官员很少有出国的,他们更多是到各地公务出差,顺便公费旅游。

  古代交通业和接待服务业不发达,行旅服务短缺。因此,自秦汉时期起即建立了政府接待制度,由官办驿站和地方官府负责过往官员的接待服务。驿站所需要的物资、经费由中央或地方政府负担。从唐代开始,除了中央政府设置的招待所——“驿”,地方政府还设置被称为“馆”的地方政府宾馆。

  数量众多的驿站或馆驿,频繁的公务往来,是国家财政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接待制度是自秦至清历朝历代政府后勤保障制度的重要内容。政府接待制度,既为官员因公出差这种日常的行政管理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也是对于官员的一种优待,进而成为特权。

  古代规定很严格,官员进驿站需要经过批准,持有特殊的通行证,过往官员凭通行证可以得到相应于身份级别的待遇。同时实行消费等级制度,驿站按规定的接待标准接待过往官员。官员身份等级不同,饮食、住宿、车马的接待标准不同。

  朱元璋为限制官员的驰驿特权,一开始就用严法对某些特权者进行了限制。他明文规定:“非军国重事不许给驿。”他又颁布了《应合给驿条例》,限定了符合使用驿马驿船人员的标准,其他人一律不得“擅自乘驿”,违者重罚。

  在古代,衙门公账上没有公务接待的预算,所以陪送领导,常常让地方官员们不堪重负。明代万历二十三年,刚当上吴县知县才几个月的袁宏道写信给朋友说:现在已经知道做吏甚苦,做县令尤苦,做吴县知县更是苦上万万倍!为什么呢?因为“上官如云,过客如雨”,来来往往都要县令早晚接待。

  古时等级森严,下属往往为接待好上级,什么招式都使得出来。一位县令向前来视察的巡按献媚,拍马屁一直拍到马桶上,甚至用貂皮来装饰尿壶,将缎褥铺在厕所里。

  当然,也有敢于挑战潜规则者,著名的清官海瑞就是一位。他出任浙江省淳安县知县时,在公务接待方面严格照章办事。按照当时的常规,显要官员路过淳安,大概需要接待费二三十两银子,以粮价折算,在人民币六七千元上下。如果巡抚路过淳安,接待费要用去银子三四百两,将近现在的十万元人民币;而按照海瑞遵循的章程,一般官员的伙食费、下程路上的伙食费、下程用船用夫,合计不过五六钱银子,约一百四五十元人民币。如果上司驾到,另加一只鹅、一只火腿,市价二钱银子,再补充五六分银子的蔬菜,合计不过两百元人民币。中央的部级离退休干部路过,也按两百元的标准办理。

  海瑞这个规定一出,得罪了不少人,不过他铁面无私,后来上级就索性不去淳安了,这事对海瑞的仕途颇有影响。

  不过,再好的规定也有人钻空子,或者搞破坏。古代的一些高干子弟,没有权利享受服务,却照样一路作威作福,什么待遇都少不了。海瑞任淳安知县期间,倒是让高干子弟碰了个大钉子。有一次,总督胡宗宪的公子路过淳安,被淳安驿丞(近于招待所所长)的接待方式激怒,将驿丞倒吊了起来。海瑞大怒,下令将胡公子关押起来,银子没收,上报胡总督,说您在通知中明确指示不许大操大办地搞接待,现在却有人冒充您的公子招摇撞骗。海瑞请示如何处理,闹得胡总督有苦说不出。

  可毕竟海瑞这样敢于坚持原则的人太少,驿站接待制度产生许多弊端。超范围、超标准接待,擅自乘驿,给驿泛滥,利用公驿恣行享乐、贿赂诛求,十分普遍,成为吏治腐败的一个重要方面。巨额的接待费用,造成了沉重的财政负担。

  (摘自《新华每日电讯》、《衙门口:为官中国千年史》,王一摘编)

分享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