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手机客户端下载 | 青岛天气 | 更多网上媒体 | 疾病查询 > 正文

一个民族品牌的“中国合伙人”故事

来源: 2013-06-16 20:26:54

  新华网北京6月16日电(记者齐湘辉)在位于江苏常熟的波司登历史陈列馆,一张老照片格外引人注目:11名质朴的农民站成一排冲着镜头微笑……正是这11名合伙人,白手起家,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乡镇企业发展成为如今具有206亿元人民币品牌价值的中国500强企业。

  “那是1976年,包括父亲和我在内的11位早年肩挑缝纫机走村串户的裁缝,把8台家用缝纫机集中起来,借了几间瓦房成立了一个缝纫组。”波司登集团董事长高德康对记者回忆说,“这个小作坊,就是最早的波司登。”

  至今,在波司登历史陈列馆最醒目的位置,仍摆放着当年那台锈迹斑斑的“蝴蝶”牌缝纫机和高德康往返常熟、上海跑生意用的一辆破旧的“永久”牌自行车。这就是当年波司登的全部家当。

  在高德康看来,成功并没有捷径。除了抓住时代赋予的机遇外,自身的勤奋和不断的思考是最重要的因素。

  创业伊始,他们好不容易获得了上海的来料加工订单。常熟到上海往返200公里,从此,时为组长的高德康每天天不亮出发,骑上那辆永久牌自行车,带上加工好的100公斤重的服装行驶在坑坑洼洼的沙石路上,之后再驮上上百公斤的原料,连夜返回村里。每天来回15个小时,回到家里,人累得像散了架。

  过硬的产品质量,让上海的企业对高德康刮目相看,订单数量不断增加。从来料加工到贴牌生产,工厂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到1989年,当年的11个合伙人变成了80多名员工,自行车也变成了摩托车、小货车,一座座厂房拔地而起……

  一边贴牌加工服装,一边潜心研究羽绒服市场的未来走势。高德康逐渐掌握了从生产、加工到制作羽绒服的一整套成熟技术。1992年,高德康正式注册了日后闻名世界的品牌波司登,迈出了打造品牌羽绒服的第一步。

  一开始并非一帆风顺,初期,公司盲目依靠银行信贷扩大生产能力与市场需求不匹配,造成羽绒服大量积压,企业差点因此被拖垮。

  在失败的阴影中,高德康开始反思自己的失误。1995年1月,在北方最寒冷的日子,他决定去东北考察市场。这一去,就发现了产品的问题:款式单一、颜色暗淡、面料粗糙、版型臃肿。

  改进的方向找到了,高德康立即实施将当时羽绒服中的绒朵含量由30%提高到70%(后来又提高到90%);引入时装要素,在羽绒服的“时尚化”上动足了脑筋。当波司登新品再次面世时,人们发现:“面包服”变了,变轻了!变薄了!变俏了!1995年波司登羽绒服销售量达68万件,占到全国市场份额的16.98%,坐上了行业市场的头把交椅。

  高德康没有被一时繁荣的市场所迷惑,他大力推动以设计师为导向的创名牌工程。1997年3月,波司登第一次代表中国防寒服发布流行趋势,引领羽绒服行业的时尚化革命。他清楚,在中国搞品牌建设一定要走自己的路,走“知名度”与“美誉度”并举之路。1998年5月24日,中国-斯洛伐克联合登山队员身穿波司登羽绒服,克服零下43摄氏度的严寒,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实现“品牌第一”与“品质第一”的完美结合。

  在占领品牌制高点后,高德康发现仍缺少兵力在“山腰”部位与层出不穷的二线品牌竞争。1998年开始,他果断实施多品牌战略,先后推出雪中飞、康博、冰洁、冰飞等品牌,实现了“一品”与“多牌”的成功营销。

  2007年10月11日,波司登成功在香港主板上市,实现了从“中国制造”向“世界名牌”的飞跃,开启了“成为一家令世人尊敬的世界知名综合服装品牌运营商”的战略新篇章。

  现在,波司登品牌羽绒服连续17年销量第一,稳坐中国羽绒行业的“第一把交椅”,品牌价值高达206亿元人民币。波司登成为中国纺织服装领军品牌,拥有“世界名牌”“中国工业大奖”“全国质量奖”等多项荣誉。

  立足国内,波司登开始扩大国际视野。2012年伦敦奥运会之际,波司登伦敦的旗舰店盛大开业。目前,波司登已在英伦三岛建起了80多家连锁门店,去年实现出口1.4亿美元。波司登还与德国最大的邮购商欧图公司达成合作意向,这使波司登品牌羽绒服有望在今年登陆德国市场。

  高德康介绍,以英国和德国为“跳板”,波司登将向欧洲市场进军,通过设计、生产、市场推广、销售各环节的国际化战略,实现从单纯的生产制造商向品牌运营商的转型。

  “我们的目标是,从"世界品牌"变成"世界知名品牌"!”高德康信心满满地说。

-
相关链接

上一篇:第1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昨晚开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