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各地有许多供游人参观的民俗村,位于首尔以南的京畿道龙仁市的韩国民俗村是比较有名的一处。从首尔驱车前往,半个多小时就可以到达。据说这个民俗村建于1973年,它包容了古代韩国独具特色的民间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有韩国南北各道典型的房屋村落,有地方官府的衙门狱舍,有走绳索和婚礼、葬礼仪式以及民族舞蹈表演,还有铁匠、木匠、陶瓷匠、乐器匠等在他们的店铺里工作的展示,等等。
民俗村修筑在一条山谷中,一条小河从山谷中央流过。河里,荷花摇曳,鹅鸭悠悠,白帆点点;河岸,古树参天,杨柳依依,稻香阵阵。在这丛林中就是一座座的农家,一间间的工房。这些农家既代表了韩国朝鲜时代不同地域的不同建筑风格,也代表了不同阶层的建筑特色。矮矮的篱笆墙圈起一方方天地,泥巴筑起的房墙顶着厚厚的茅草,那房顶的茅草从新到旧,已不知有多少层,有的足有一尺多厚,看着这些积年累月的茅草,顿有一种历史的纵深感,也使我们更深入地领悟了杜甫诗中“卷我屋上三重茅”的意韵了。
一下车,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座古代门楼式建筑的大门,简直就是中国古建筑的翻版。呵呵,可见中国文化对韩国文化的影响之深、之广。事实上,韩国的许多历史遗留物都打上了我们中国文化的烙印。大门正中写着“大观门”!越往里走,汉字越来越多,似乎在告诉不怎么识得汉字的年轻韩国人:韩国历史曾与中华文明有着怎样千丝万缕的联系。
道路两边分立着很多木牌,顶上是些夸张的头像,左手边的写着“天下大将军”,右手边的写着“地下大将军”。也曾在别的地方见到这些奇怪的东西,印象深刻,更在于满眼朝鲜文字的环境中看到汉字时的亲切。导游告诉我们,左边的代表男性,右边代表女性,道路两边分别林立这些木牌,为的是保护这方道路平安。
往里边走,韩国古建筑渐渐多了起来,一些飞檐屋顶与中国极相似。而普通韩国居民的房屋却没那么光鲜,基本都是茅草屋,房屋主体也都是木制,里面房屋布局,器物摆设,看了让人很生感慨,真怀疑回到了中国的某个偏僻的乡村。展示区内,好多房屋里还有些大爷大妈。我想,这些应该都是工作人员吧,但与环境太融洽了,以至许多人都认为他们是这里的原住民。这些大爷大妈旁若无人的编着农具,纺纱织布,娴熟而又惬意。
在民俗村的中部是一家当时的贵族人家——两班家,两班大概相当于我们国家古代的地主吧。它的房屋建筑已经不是茅草盖顶了,而是完全的砖瓦房,两进大院共有九十九间屋,可见其气势非凡。两班家门口是一个很大的广场,这里是民俗村的中心,每天都有各种民俗文化表演。我们也正好碰上表演时间,有幸观看了几场韩国传统民俗表演。
先是传统节庆舞蹈,在一个大的环形空地内,一队男女敲锣打鼓,穿红着绿,悠闲地甩着头上的长鞭,跳着舞。不时有外国人进去共舞,看着些黑人笨拙的扭着屁股,也颇有意思。我们正看得起劲,旁边传来一阵阵的掌声。在一块空场内,两组四个韩国姑娘分别手持扇子,彩绳,圈等道具在跷跷板上演示了高难度的腾空动作,博得一片喝彩。
进行婚礼表演的院子据说是富人的住所,有高大的门楼,众多的院落,屋顶也全是青瓦。婚礼比较繁琐,服饰最有特点。司仪一个,伴郎1个,伴娘2个,好像是新娘先给新郎拜三次,新郎给新娘拜2次,然后开始不停的倒各种酒或水,或者湿一下衣服,或者抿一小口。桌案上摆放着一公一母两只鸡,这么多的人,这么热的天,两只鸡被包着只露头,居然不动一下,没想到连鸡这个群众演员也这么专业。
最让人叫绝是一位老者。他手拿一把折扇,在离地2米左右的软绳上灵巧的走来走去,变着花样在绳上做着各种各样的动作。一会儿单脚立绳,一会儿侧臀坐绳,一会儿又是绳上跳舞,种种惊险表演引来观众阵阵的惊呼声。民俗村的表演还有很多,那烦琐的传统婚礼、轻盈优美的跳板都使我们留恋。置身于这欢乐的场景,似乎我们也已经融入了这古老而愉快的韩国农村。
看完这些快乐的表演,我们跟着导游进入了一个个的小院子里。那里,建着一栋栋低矮的蘑菇状的茅草房,房顶上爬满了绿绿的南瓜藤,金黄色的南瓜花在绿色的叶子和灰褐色的茅草房顶衬托下,摇曳生姿。那房檐下小炉旁蹲着两位“古代”的阿珠妈,小锅里正煮着蚕茧,哦,原来她们是在缫丝。不远处村口小路旁的大树下正有一个阿珠妈在卖麦芽糖呢,馋嘴的我急忙买了一块,放进嘴里,真是甜滋滋的。正在回味的时候,忽然传来一阵叮叮当当的声音,走前一看,啊,是村里的打铁铺,真是久违了,还是小时侯有过这样的记忆。此情此景,使我们仿佛一下子回到了古老的乡村生活,古老的朝鲜时代。
这些古老的房舍,穿着朝鲜时代服饰的村民,仿佛让我们感受到一股朝鲜时代的气息,但却也产生另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滋味。说着现代语言、挎着照相机或摄象机等现代化电子产品的游客与那些穿着古代服饰的村民融合在一起,这人造的文化,是耶?非耶?真耶?假耶?
村民住的多为简单的毛草住房,且无大门,这里的村民养一种黑色的猪,肉嫩可口,还有哪家门口放的瓷坛越多,表示这家人口越多,他们也象中国许多村民一样,在家门口自己打一井食用,更有趣的是,主人不在家时就放一根木棍在门口,表示不久就会回来;放两根木棍表示出远门了要晚一点回家;放三根木棍,表示出远门当天不回家;放四根木棍,表示这家是寡妇,如果在四根木棍中有一根捆有红线,表示家里有客人,请不要打扰。
民俗村的建筑风格相当简单。但都衬着蔚蓝高远的天空,松树翠绿,松涛阵阵。怎么看都是一幅古朴淡雅的风景画。建筑多为南北向,前后皆有门,门上都有帘,夏天可以高高挂起,空气对流畅通,冬日放下挡风遮雨。炎热夏日躺地板上,遥望门外的蓝天绿树,我想,如果是夜晚,星星月亮相伴,哇鸟虫鸣,应该会更显心旷神怡,感觉大自然近在咫尺,触手可极。
我们参观了一个又一个农家小院,浏览着村人的锅灶、鸡窝、牛舍、菜园,嚼着粗糙的麦芽糖,闻着一阵阵传来的泥土混和着牛舍气息的农家味,坐在舍廊下的木地板上,遥望远山,细细体味远古农人的恬淡无欲,简易而安的情怀,真有一种无法言说的情绪在心中涌动,想想现代社会中尔虞我诈、忙忙碌碌、工于心计、相互倾轧的生活,蓦然觉得这样的生活才是一种写真的生活。
来到民俗村的集市,这里又是另一番景致,狭小的街道两旁是一排排低矮而又黑油油的韩国传统小吃店,一个个胖胖的“古代”阿珠妈正在烧烤各种韩式小吃。街上小贩的吆喝声,市场的喧嚣声和着小店里飘出的阵阵香味,混和出一曲古代乡村集市交响曲,煞是热闹。街边的树下,一张张韩式平床上坐着吃东西的赶集人,引诱得我们也急忙坐上去。呵呵,早就想一尝韩国传统小吃了,点了绿豆煎饼、南瓜饼、烤肉串和米肠等,盘腿坐下,在这热闹古老的乡村集市上,慢慢品尝着这古老的美味,似乎也在品尝着人生的悠闲。
吃完东西,接着民俗博物馆。正如博物馆介绍上说的,里面全面介绍了韩国旧时的民俗民风,弥补了民俗村里无法展示的一些缺憾。里边的东西大多是汉字写成,念起来倒是不费力气。韩国的时令节气,男耕女织,十二生肖均与中国相似,但韩国人几十年来却刻意抹杀与中华文明的丝丝联系,且自认为檀君的后代,即便别人说那是个美丽的传说,他们也认定那就是历史。目前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除了学过中文的,已经彻底不再认识汉字了,但他们的历史却不再可能完全用别扭的韩文所书写,真不知道不懂汉字的学者如何研究韩国历史。
头顶骄阳,长时间游逛后,感到了头重脚轻,好容易才又来到了进来时的大门前。民俗村的介绍资料上说,这是韩国政府专门划地拨款修建的传统文化教育基地,目的就是保存几百年前甚至几十年前韩国(朝鲜)祖辈们在同样一片土地上的生活状态,起到教育后人的作用。由于村内建筑考究、逼真,韩国近些年拍摄的许多历史剧均把这里当成了外景基地。
我想,要认识一个民族,最好便是了解它的文化,而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历史起着重要作用。漫长史卷中,最直接的又莫过于衣食住行了。若说这些天我对韩国及朝鲜民族有了些初步的了解,那今天的民俗村一日游应该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上一篇:漫步海云台
下一篇:韩国 亚洲时尚的最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