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首页 > 新闻中心 > 小头条 > 正文

新总理成长史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2013-03-15 13:49:57字号:TT

    在关注新技术、新理论的跨学科研究中,已经展现出李克强的超前和敏锐。

    这篇倡导将计算机引入法律工作的文章中,作者不仅谈及国外司法机构应用计算机搜索嫌犯、管理档案的新鲜细节,还做了更深一步的思考:要借助计算机的定量分析,使法律科学成为精密科学。

    “社会科学化——科学向社会机体的全部毛孔进行全面渗透的纪元开始了。”文章结尾处这样判断,信心十足的语气似能让人想见李克强青年时代的意气风发。

    2004年《小康》杂志的一篇报道说,从河南信息部门得到的消息证实,李克强很早就接触并熟悉网络这一新生事物。早在1999年,他在该部门视察时透露,自己对网络非常熟悉,甚至有媒体想通过网络采访这位年轻的省长。

    报道还提到,在后来遏制对河南形象的“妖魔化”时,网络居功至伟。河南省委宣传部一位负责人表示:“网络帮助河南赢得的转机,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预期。”

    2012年,李克强参加全国政协小组讨论会,谈到科技创新时,特别提到了苹果公司已故创办人乔布斯的传记。“我翻了翻,觉得其中很有意思,他对科技固然很钻研,最喜欢的还是艺术。像苹果的各种款式电脑、手机,iPad、iPod到处都卖,营销占领了很大的市场,被年轻人喜欢。”这位一直关心新鲜事物的副总理说。

    新观念、新工具、新技术——回溯青年李克强,他固然是时代转折的受益者,同时也展示了时代趋势的洞察者、把握者的风貌。

    坐言起行

    (导读)“我们这一代青年不仅仅是思考的一代,而且是跟随党在伟大历史性进军中开创新局面的一代。”

    1983年,北影剧本创作室就刻画先进团干部形象给电影局写了一份报告,其中特意提到了一个典型:“在校学习时是高材生,并被美国哈佛大学录取为留学生,但校党委需要他留下做团的工作,他心甘情愿地放弃自己的专业。”

    这个典型正是李克强。

    1982年1月,李克强等27位学生被评为北大优秀毕业生。人生的选择霍然到来。

    同窗多准备出国留学,李克强自己也很想做学问。曾任团中央常委的北大党委副书记马石江看中他的领导才能及沉稳性格,找他谈话十多次,说服他留校担任北大团委书记。

    李克强组织了北大首届文艺周,9天内演出7台105个文艺节目;他创建北大团校,直接切入学生遇到的实际问题,成为北大的“政治代表队”。

    1982年12月20日,共青团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新中国红旗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青年才俊,接掌了共青团的工作。党的总书记胡耀邦和邓小平、陈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50 多人出席了开幕式,并接见了全体代表。新团章恢复了“后备军”的提法。

    在这次大会上,王兆国当选为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胡锦涛、刘延东当选书记处书记。常委名单中还有刘玉浦、李学举、宋德福、张宝顺、陈昊苏、贾春旺等。次年召开的二中全会上,李源潮、宋德福被增补为团中央书记处书记。

    评论认为,30年后,团十一大的深远影响仍未消失。在那次“星光熠熠”的大会上亮相的团中央干部,后来大都成为中国政坛举足轻重的领导者。

    恰在团十一大召开前3个月,中共十二大将邓小平提出的干部队伍“四化”(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标准写入新党章。“文革”之后,大乱大治,80年代前期中国政坛进入新一轮权力交接期,团干部由于契合“四化”标准,被各界寄予厚望。

    不久,李克强正式调入团中央,出任共青团中央学校部部长、全国学联秘书长,从政生涯在前门东大街10号楼正式起步。

    当时,团中央推出青年先进典型张海迪,李克强积极推动,在全国大中小学掀起学习热潮。

    1983年末,李克强增补为团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分管学校口。两年后,共青团十一届四中全会召开,30岁的李克强成为团中央书记处书记。

    在团十一大上,李克强曾向人介绍北大“挖掘身边的共产主义因素”活动经验:北大的学生,不再像以前那样彷徨,或是指手划脚。“我们这一代青年不仅仅是思考的一代,而且是跟随党在伟大历史性进军中开创新局面的一代。”

    起初转为专职团干部,全优生李克强被视作“放弃所学”、“浪费材料”。也许是时代之幸,“伟大历史性进军”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经济体制改革,而这正是李克强的兴趣所在。大潮汤汤,身处团系统,他也继续专业研究,并找到实践机会。

    李克强的经济学硕士和博士学位都是在团中央工作期间拿下的。

    知青经历使他深感农村经济凋敝国家现代化肯定无法实现。对于经济体制改革、经济结构转型他开始悉心钻研。

    1988年,李克强以《农村工业化:结构转换中的选择》一文获得经济学硕士,此文后被厉以宁收入《走向繁荣的战略选择》一书,与李源潮等人的论文并陈。这本书中的观点,后来大都变为真实的政策。

    1991年,他在《中国社会科学》上发表论文《论我国经济的三元结构》,首次提出农业部门、农村工业部门与城市工业部门并存的理论,挑战阿瑟.刘易斯等西方经济学家提出的二元经济结构。

    在这篇论文中,李克强特别提到了拉美一些国家的教训。他说,城市现代工业就业增长率大大低于生产力增长率,而城市中的传统部门和贫困部门,却有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在农业部门与工业部门间劳动力转移尚未展开时,提前开始了农村与城市间的人口转移。这集中形成了城市贫困社会。

    他说,如果中国走上述道路,后果将更加严重——会使城市传统部门恶性膨胀,“城市病”的特征更加显著。

    他在论文中提出,应把注意力转向农村,就地实现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走从农业部门到农村工业部门再到城市工业部门的转移路线,是中国国民经济结构转换的唯一选择。而其中核心是农村居民的现代化,要使农村人口顺乎自然地向小城镇集中,逐步发展中小城市。

    此文获得中国经济学界最高奖项——孙冶方经济科学奖的论文奖。而李克强20年前的分析,今天看来仍有现实意义,并且正在落实为他力主的新型城镇化方略。

    在1990年发表的一篇关于农业问题的论文中,李克强特别提及土地产权问题:土地按人口平均的承包制日益显露局限,产权制度模糊造成农业生产乏力。

    对此,他提出了一种思路:产权制度理论滞后,等待具有突破性的理论指导己不可能。应在稳定承包制的基础上,重点改革土地经营方式,允许并支持多种生产经营方式生动活泼地推进,产权制度必然会在现实中得到新的发展。

    尽管热爱学术研究,李克强如他自己所言,“不仅仅是思考的一代”。在团中央期间,他调研频频,比如山东诸城的改制试验;也曾多次外访,打开眼界。

    很多人也许未留意到,李克强还曾具体指导过一家企业的经营。

    1979年,荣毅仁胞弟、全国青联常委荣鸿仁提议,由全国青联出面,引进侨资、外资,兴办青年旅游业。全国青联提出成立中国青年旅行社,用企业化的办法办旅游。这个设想对旅游业的垄断局面冲击不小。

    经过反复讨论和艰苦运作,青旅成为打破垄断、引入竞争的改革标版。

    青旅创办十年时,李克强报告业绩:没要国家一分钱,创汇6亿元。

    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后,李克强又对青旅发展提出新构想:以旅游业为龙头,以实业开发、房地产经营、贸易、投资为肢干,形成一个综合体,变堆积式发展为滚动式发展。

    广为人知的“希望工程”,也有李克强的深度参与推动。第一所“希望小学”由他在安徽省金寨县选址;一些相关的重要管理制度出台,他亲自督办。“希望工程”曾举办“社会监督活动日”,公布海内外的捐款总额,并开放财务室、计算机房、办公室等,还提供了捐款及结对资助的全部档案。李克强任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任内,是“希望工程”发展最快的时期,也是管理水平全面提高的时期。

    作为团中央青少年立法领导小组的成员之一,李克强还参与制定了《未成年人保护法》。

分享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