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各区PM2.5查询 青岛机场起降动态》 机场大巴线路时刻表》
“雾都”伦敦为啥无雾?
小时候看狄更斯的 《雾都孤儿》,对伦敦的“雾都”之名留下了深刻印象。长大后发现,伦敦已经摘掉“雾都”这顶帽子。等到新世纪初第一次到访伦敦,当我徜徉在无数名著中屡屡提及的一个个著名景点之时,发现那里早就没有《福尔摩斯探案集》中描绘的阴霾之气。
一句话,“雾都”伦敦,其实早已名不符实。英国是工业革命的发祥地,蒸汽机的发明与推广推动了采煤业和制造业,煤烟造成了“可以与日全食相比的黑暗”。在这种背景下,伦敦“雾都”这顶帽子一戴就是一百多年。
这种空气污染在1952年的“雾都劫难”中达到巅峰。这一年的12月5日,天气异常寒冷,伦敦居民燃起煤炉,大量粉尘颗粒聚集在伦敦上空无法散去,使市中心一度连续48小时能见度不足50米。更严重的是,约1.2万人因这次空气污染事件吸入污染物而死亡,患病的人更是不计其数。
痛定思痛,英国人下决心改变这种局面,其关键一着是1956年英国议会通过的 《清洁空气法案》。这一法案划定“烟尘控制区”,区内的城镇只准烧无烟燃料,大规模改造城市居民的传统炉灶,推广使用无烟煤、电和天然气,减少烟尘污染和二氧化硫排放;冬季采取集中供暖;发电厂和重工业设施被迁至郊外,限制高炉,等等,不一而足。
这一法案具有里程碑意义。在此基础上,英国各地还出台一系列配套的法律法规,再加上民间环保组织的推动、大众环保意识提高和环保技术的推广应用等,一场轰轰烈烈的环保运动随之展开。到1975年,伦敦的雾日已经从每年几十天减少到15天,1980年降到5天。
除了大力采取环保技术以外,产业布局也是“雾都”不雾的重要原因,一些发达国家注意平衡的经济布局有利于环保。拿“制造大国”德国来说,其产业分布比较均衡。
毫无疑问,产业平衡分布不仅方便就业,避免就业人群集中于某几个超大城市,而且有利于环保。德国排名前100名的大企业,只有3个将总部放在首都柏林。因此,柏林想成为“雾都”都难。
从另一方面看,近几十年来,经济全球化让产业分工在全世界范围内实现重新布局,污染重的制造业和化工产业大部分转移到了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独享经济全球化的红利,而发展中国家则承受了环境恶化之苦。面对如此局面,发展中国家如何避免让 “雾都”也跟着转移,需要大智慧。
捍卫“底线”生存权
2012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思路做好民生工作。
民生工作要守住底线,生存更需要守住底线。干净的水、清新的空气,就应该是这样的底线,因为生命的存在离不开水和空气,生存的质量离不开干净的水和清新的空气。
曾几何时,喝干净的水、呼吸新鲜的空气,成了不少人的奢望,以至于2005年政府工作报告就明确提出,要抓紧解决严重影响人民群众健康安全的环境污染问题,“我们的奋斗目标是,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气,有更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捍卫“底线”生存权,政府在行动。这么多年,环境保护不能不说做了很多工作,生态建设也不能不说下了很大功夫。但是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粗放,利益藩篱的固化,使许多规划、措施离百姓的期望有距离,环境保护的效果离群众的要求也有不小差距。
这场环境灾难事件,向正在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奋进的中国发出了严重警告:实现科学发展,并非易事;建设美丽中国,任重道远。如果连最“底线”的生存权利都无法保障,何谈其他?
2013年是“科学发展观”提出十周年,也是贯彻落实十八大提出的“美丽中国”战略部署的第一年。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治理大气污染,需要下真功夫、苦功夫、细功夫;治理环境污染,需要动真格的,从一点一滴做起,从每一个人做起。
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究竟应该怎样落到实处?是每个人、每个地方和部门、每个企事业单位必须认真思考和回答的问题。
上一篇:明年体育高考七选三 四月中旬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