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学校园的学生群中,经常看到挎公文包穿工作服的年轻人;学校食堂里,有很多不拿学生卡来“蹭饭”的人;选修课课堂上,时常会有前来“蹭课”的外来客;体育场上,有人开着车入校打篮球;教室里,校外考研族频繁出入……如今的大学校园里,处处可见这些“隐身”在学生中的人群,他们当中有的也曾是校园的主人,有的则是“慕名而来”。
现象一
校园“蹭饭”图个方便
中午,青岛农业大学校园食堂里人来人往,学生们三五成群,坐在一起用餐。在食堂的一个角落里,坐着四名年轻人,羽绒服、绒线帽,各自带着一把水壶,似乎有些“另类”。四个人边吃边聊,偶尔放声大笑。用完餐,一名年轻人习惯性拿出一根烟,叼上点燃,独自享受着吞云吐雾的感觉,周围的学生纷纷投来异样的目光。
“他们不是学生,但经常来食堂吃饭。”食堂服务人员说,在食堂用餐,可以刷学生卡,也可以付现金,而现金消费的人多是“外面”进来吃饭的。“他们有的年龄明显比学生大,一眼就能看出来。”服务人员说,此外,还有穿工作服的,拿公文包的,吃饭打电话的,肯定是校外人员。“这样的人多吗?”记者问。“多,非常多,中午晚上都有。”
“为啥来吃饭,方便呗!关键是不用自己做饭。”小王今年刚大学毕业,在一家企业跑销售,在附近和朋友租房居住。“大伙平时都不做饭,各吃各的,除了出去吃饭,就是在家吃泡面,总不能天天吃饭店吧。”小王说,好在住处离学校不远,可以“就地取材”。
42岁的老刘从临沂来青打工两年,在大学附近一家建筑工地工作三个月。“这里的菜随便点,三个菜只要5元钱,米饭馒头管饱,如果在外面吃,吃个拉面还得6元钱。吃完走人,不用刷盘子刷碗。”老刘说,工地做的饭多是大锅菜,品种单一,大学食堂里什么品种的菜都有,而且这里环境干净还暖和。
现象二
考研族热衷返校“回读”
“求租单间,联系电话……”在农业大学培训楼一处门板上,留着一条奇怪的信息。“学生宿舍只能住宿在校生,不能对外出租,这里是一处综合住宿楼,除了接待到校培训人员外,校外人员也可以在这里租房。”大四学生李菲说,这些求租信息好多是考研族留下的。她就认识一个师姐,毕业后工作也不找,一门心思考研。“听说,前段时间她已经在学校周边租房,说是在家里没有学习气氛,强迫自己回来。”李菲说,为了考研又回学校周边租房的“前辈”很多,他们晚上回来住宿,白天就跑到考研教室复习。
在李菲的指点下,记者来到教学楼考研教室,教室里零零散散坐着复习功课的人,根本看不出是在校生还是校外考研族。李菲说,选择人少的教室,独自一个人靠在偏僻角落里的,多是校外考研一族,他们不认识在校生,更怕被别人打扰了清静,所以更喜欢“独处”。
“我毕业一年多了,曾找到一份工作,但觉得不合适,很快辞职了,想继续考研。”青岛大学毕业的小张说,他一直想报考自己喜欢的农业专业,就离开烟台老家,一个人在青岛农业大学附近租了房子。“在家里太舒适,根本学不进去,一坐进课堂,就找到学习的感觉。”说起选择住在学校附近,小张有自己的想法,天天可以去学校考研教室学习不说,说不定还能接触到报考专业的研究生导师,偶然听上导师的几堂课,有机会跟导师混个面熟。
现象三
上班族开着车来“蹭球”
理工大学琴岛学院的篮球场旁,停下一辆小轿车,车上是三四名身穿西装的年轻人。脱下西装、皮鞋,麻利地换上运动服、布鞋,几个人相互招呼着下了车。篮球场内,一群学生正玩得起劲,见有外人来,大伙停了下来。几人走过去,和学生打了几句招呼,双方重新组织“战局”,一场比赛开始了。
“他们都是已经上班的人,空闲时经常到学校和我们切磋一下。”比赛休息时间,一名在校学生告诉记者,每到周末,或者是午饭、晚饭后的空当,经常会有很多校外的人过来打篮球。
“大伙都喜欢打篮球,可平时工作都忙,凑齐人打球不容易,这里有现成的场地,而且不需要提前组织人,啥时都能碰到打球的学生。”年轻人李超说,一起来的人都是要好的朋友,有在机关单位上班的,也有在企业上班或搞个体经营的,到学校打篮球已经成了习惯,只要有空,大伙一招呼就来了。
人物一
六旬老人每周“蹭食堂”
60岁的王可来自枣庄,儿女都已经成家,按理说,这个岁数的人已没了心事,应该在家里享清福,可他就是闲不住。去年年初,他告别家人,一个人来城阳农业大学附近打工,给一家单位打扫卫生。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在学生食堂捧着一碗刀削面吃得津津有味。
“我就喜欢吃这口,在老家经常吃,可单位食堂没有,每天都是大锅菜,吃腻了。”王可说,几天不吃刀削面,他就馋得慌,所以,每个周他都会到这里来吃一次。“小碗面四块五,大腕面五块,比外面饭店实惠多了。”
王可说,大学校园食堂很多,他也摸出个门道,几个食堂轮番吃,只要有刀削面就进去尝尝,哪家做得好吃,心里清楚得很。“到这里吃饭的不止我一个,好多同事都来吃,大伙说是为了换换口味。”
人物二
小老板“蹭”听历史课
“我喜欢历史,一有空就到大学校园来听课。”32岁的马国珍自己开了一家酒水公司,是个名副其实的小老板,按理说,经营公司关心的是经营上的学问,可他偏偏钟情于历史、文学。“一次偶然的机会,听朋友说起,到了晚上,大学校园会有一些选修课。”马国珍说,半年前,他再一次走进大学课堂,起初心里还有点忐忑,生怕被别人认出赶出去。“大家都不认识,走进教室坐下,没人关注你,各听各的课。”
从此以后,马老板似乎听课上了瘾,经常打听着哪天有课,一有时间就坐进教室,就这样持续了半年多。“现在,我不仅听历史课,还有与经营公司有关的课程,满足兴趣爱好的同时,还能给自己充充电。”马国珍说。
人物三
“蹭课”初衷为打发时间
27岁的李杰大学毕业四年了,晚上经常出入大学选修课课堂。
“说实话,最早来听课,并不是为了学习。”李杰说,他和朋友合租房子住,到了晚上,舍友们出去谈恋爱的、聚餐的,等大伙走了,是最无聊的时候,实在闲着没事,就跑到大学校园去听课。
“我是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的,但选择听的课程都与摄影有关。”李杰说,选修课的课程大都讲的是某个专业的入门知识,他觉得,专业毕业的人再去听课没有多大价值。而他对摄影情有独钟,为此,还花上万元买了一部数码相机,一有空就到郊外采风。“摄影入门知识、摄影技巧,这些都是我从选修课上学到的。”李杰说,最近,学校快放假了,选修课也停了,他只好在家里看书。
新闻延伸
校方管理存在难度
“大学校园本来就是半开放的,大家来吃饭、听课共享学校资源没什么不好。”采访中,大部分学生对“蹭校”族表示支持。但也有学生表示,“蹭校”族不受学校规定的约束,他们的到来可能会带来一些社会闲杂人员,不利于校园秩序的维护。
“学校有规定,学生宿舍不能留宿校外人员,但他们正常到学校食堂用餐、到课堂听课,享受校园资源,学校不会干涉。”青岛农业大学一部门负责人说,同时,学校也担心一些闲杂人员进入,影响校园秩序。日常管理中,遇见明显年龄偏大的,或者进入校园四处走动探头探脑的人,校方工作人员就会主动上前询问,但无法落实到每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