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天气 | 百宝箱
新闻网首页 > 新闻中心 > > 正文

众多老漂族为照看孙子辈来青

来源:青岛新闻网-- 2012-12-26 09:30:37 字号:TT

老漂族为照看孙子辈来青

  “如果在老家,我会跟那个营业员吵到底,反正我有理。可是在这里,我说的家乡话别人不懂,说多了也没用。”在超市里因买菜而憋了一肚子火的孙老太愤愤地说。孙老太今年70岁,住在我市东部,已经在岛城生活了五年,但乡音难改,还是说着一口南方话。

  “儿子、儿媳回家什么活也不干,所有家务活都压在我身上。儿媳过日子很节俭,每个星期只给我200元买菜。实在不够了,我只能偷偷地跟儿子要。要不是考虑到一手带大的孙子,我早就回老家了。老家还有几亩地,足够我生活了。”家在安徽农村的范老太说起在岛城的生活一肚子怨气。

  随着社会的发展,像孙老太、范老太这样生活在岛城的外地老年人越来越多。近日,记者走近漂在岛城的老年人群体,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

  天伦之乐与家庭烦恼并存

  随着人口流动性的增加,异地就业越来越普遍,由此催生了越来越多像孙老太一样的老漂族:他们放弃了几十年的家乡和固有的亲缘关系,来到异地生活,虽然享受到天伦之乐,却也面对着想象不到的若干烦恼。

  语言障碍是部分异地生活的老年人融入当地生活的“拦路虎”。

  虽说住在小区里的老年邻居看上去都很和气,也主动跟她打招呼,但孙老太还是无法融入当地的生活。“我说什么人家不懂,人家说什么我也不懂。时间长了,我也不愿意下楼去了。”她说。而在老家,她在周围邻居间可是个活络人。因为语言的原因,原来性情开朗的她改变了很多。的确,来自各地的人们操着不同地区的方言,就算来自青岛周边市的老年人都难以融入城市的生活。

  除了语言之外,这些老年人还面临着重塑家庭关系的重任。

  张女士老家在曲阜,退休前在高校任教。自从独生女生了外孙女后,就来青岛照顾孩子。张女士的老伴儿一直呆在老家,老两口过起了两地分居的生活。平时,张女士不但要照顾外孙女还要买菜做饭,常常觉得力不从心。有时,女儿、女婿无意中说的话也让她思量半天。“有一次,外孙女去幼儿园同学家玩儿。回来后,女婿说,那个同学家里收拾得很干净。虽然我知道女婿的话并不是有意的,但心里还是一沉——是不是暗示我要多注意一下家里的卫生?可是,一个人照顾孩子,我真觉得累,身体累,心更累,的确没有精力再去收拾家。我自己带女儿时也没这么累,怎么现在照顾起外孙女会这么累?”张女士无奈地说。

  “我就是这个家不收钱的老保姆。”顾老先生以前一直在单位担任领导职务,在儿子家生活的六年时间里,他常常感到没有受到足够尊重。他说:“儿子工作忙,回家后除了吃饭、睡觉,就是陪孩子玩一小会儿,跟我和他妈妈交流得不多,有什么事也不跟我们打招呼,有好几次儿子到外地出差,事先我都不知道。之所以在这里当这个老保姆,就是为了孙子。等孙子大了,我一定要回到老家。找老朋友打打牌,多到亲戚家走动走动,这才是我想过的生活。”

  医保、社保成问题

  随着异地养老的人群越来越多,由此带来的医保、社保问题也日益凸显。

  李女士老家在东北,偶尔到岛城女儿家小住。去年,李女士在青岛期间突发急病,经抢救后才脱险。然而,如何报销医疗费却成了麻烦事。按照原籍所在地的规定,若在异地住院,必须先去当地的相关机构办理转院手续,否则不给报销医疗费。可是,李女士突发急病,不可预见,当然没法先走这些程序。虽说后来经过多次协调报销了医药费,但李女士还是觉得冤得慌:我做了四十多年中学教师,理应享受医疗保险,凭什么在外地生病就要设置这么多道门槛呢?之后,李女士又因身体原因几次入院治疗,都是先请老家的人帮忙走一下转院的程序。又过了一年,李女士下定决心回老家了。“我身体不好,看病住院在异地太不方便。如果在老家,大病门诊的药费也能报销一些。可是在异地,这基本是不可能的。”

  姜先生已年过古稀,生活在儿子所在城市,虽然距离老家只有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却分属同一省份的不同地市。“几年前,我们单位发退休金都是用现金支取,我只好每个月回一次老家。三年前,单位给我们办了退休金的存折,可是我在这里支取,每次还要支付手续费。”姜先生无奈地说。

  医保、社保等门槛让不少老年人犯了难:一方面想跟子女生活在一起,互相间有个照应。另一方面,如果异地医疗这个问题解决不了,很可能成为子女的麻烦。“小病撑一撑,大病回家治。可是上了年纪,还真怕把小病撑成大病。生了大病,一下子走掉也好,最怕的是留下后遗症,成为家庭的累赘。”顾先生说。

  专家:应关注 “老漂”心理健康

  杨女士六年前离开兰州,入住岛城东部一住宅小区。很快,性格开朗的她就与周围邻居打成一片。两年前外孙升入小学后,她的生活更加丰富:唱歌、跳舞、到社区学习烹饪……就连每天晚上散步都找到了一位老人做伴儿。杨女士说:“老年人都退休在家,更要互相照顾。去年,我老伴儿去世之后,几位小区里的邻居主动上门陪我聊天,让我很快从悲痛中走了出来。现在,我也经常与邻居们一起参加活动,生活中的不适应越来越少。”

  像杨女士这样顺利融入当地生活的老年人毕竟有限。

  专家提示,异地生活使老人丧失很多东西,环境、亲友甚至生活习惯等,特别是一些从农村来到城市的老人,由于不适应新的生活方式,还容易产生各种消极情绪。这些,都需要子女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与关爱。

  专家认为,作为这部分老年人的子女,不要忽视与父母的交流,应该多和他们聊天,多带他们出去活动,结识老乡、朋友,帮助老年人建立自己的朋友圈子,帮助老人尽快融入当地生活。此外,社区居委会也应给予这部分老人适当关照,针对这一群体多搞一些文化活动,帮助他们纾解个人的焦虑和压力,以平和的心态过好晚年生活。(姜慧丽)

分享到:
-

-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

我要评论 提取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青岛新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