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首页 > 新闻中心 > 青岛头条 > 正文

揭秘青岛炮台600年:德占时期火力网部署(组图)

来源:大众网-- 2012-12-14 12:45:00 字号:TT

青岛炮台600年 揭秘德占时期火力网部署

    作为一个曾被德国殖民统治25年的城市,在经历了历史的风雨之后,青岛还有多少战争遗迹?当年战争中残留的炮台、堡垒还有几个?在青岛社科院张树枫研究员的帮助下,本报记者历时4天寻找到了9座德建炮台与堡垒,通过青岛德占时期那些与炮台有关的尘封往事,试图揭开一个由炮台、堡垒所组成的完全不同的“要塞”青岛。

    青岛明初就建有炮台

    青岛设立炮台的历史由来已久,很多人以为青岛只是在德占之后才有了炮台,实际上,根据记者在青岛市档案馆和青岛市文物局查到的资料,早在明初1369年至1374年之间,倭寇在5年的时间内先后7次骚扰山东半岛的莱州、登州等地,明朝政府于是在青岛设置了灵山卫、鳌山卫、胶州所、夏河寨所、雄崖所、即墨营和浮山所,其中在浮山所就设置了4个军寨、18个墩堡、9个军屯和4个炮台,每个炮台有8名守卫,可惜年代久远,这些炮台早已不复存在。

    到了鸦片战争之后,1891年6月14日,光绪皇帝批准了李鸿章奏请在胶州海口设立炮台的奏折,登州镇总兵章高元于次年在青岛口驻防,青岛由此再次进入了设置炮台的历史。在德国侵占青岛后,青岛的炮台才逐渐多了起来。

青岛炮台600年 揭秘德占时期火力网部署

青岛山上的炮台。

    想把敌人全堵在外面

    自1897年11月德国侵占青岛开始,就始终在兵力防御上下功夫,一方面,德国担心当时的清政府派兵收回青岛,另一方面,德国总是担心其他国家与他争夺胶州湾,能够远距离打击敌人的大炮,则成为了防御的重中之重。

    由于担心海上和陆上的敌人,德国人在青岛规划建设了大型军事要塞,建造了包括海防炮台、陆防炮台和步兵堡垒在内的军事设施,日德战争初期,又建设了一批临时炮台,在陆地与海岸上形成了防御圈,从而使得当时的青岛防御体系非常完整。

    德占时期的青岛城区并不大,市区西边是胶州湾,南面是黄海,浮山所算是偏远的郊区,不少市民大概知道市区的东面有5个堡垒群,却搞不清它们的具体位置,习惯称之为1号到5号炮台。实际上,德军称之为“第×步兵堡垒”。

    在张树枫研究员查询、提供的资料中,当时的德军在青岛建有6公里长的步兵防御线,期间分布有小湛山堡垒、小湛山北堡垒、中央堡垒、台东镇堡垒和海岸堡垒,将这几个堡垒连在一起不难发现,这条步兵线与海泊河的流经线路一致,也和当时市区的陆地边界线重合。

    在设置了5处堡垒之后,德军又在海边与山上设置了一系列炮台。记者目前统计的数字约有20个,东自团岛炮台起,台西镇炮台、衙门炮台、汇泉角炮台及青岛山南炮台主要用于海防,青岛山北炮台、太平山北炮台等则主要用于陆防。

    从这些炮台分布上不难推测出德国人自己也知道强占胶州湾名不正言不顺,所以绞尽脑汁地想把和他们抢青岛的敌人都堵在青岛之外。把海上陆上都武装起来后还是不放心,又在青岛山和太平山上设置了数个炮台。太平山是老市区最高的山峰,在山顶可以俯瞰青岛的东、西、南三个方向,青岛山是老市区的第二高峰(海拔 128.5米),可以防御青岛的北部和南部,这两个山头设置炮台后,一方面可以火力支援陆地和海岸上的任何一个堡垒、炮台,另一方面,如果这两条防御线被攻破,德军占据最高的位置可以死守待援,这就是德军当时的战略布局。

青岛炮台600年 揭秘德占时期火力网部署

一战中德军自行毁坏的大炮。

    青岛山炮台是指挥部

    要说青岛的炮台,青岛山上的炮台是最有名的了,不仅是因为这里已经开辟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还因为德国当时的中央指挥部也设在青岛山上。这座山在历史上有多个名字,德占时期叫俾斯麦山、日占时期叫万年山、民国时被称为京山、新中国成立后改名为青岛山。

    1899年,德军开始在青岛山上修建军事设施、历时6年于1905年完工,这是青岛防卫体系中最重要的指挥通讯中心,既有指挥所地下掩蔽部,又有通讯指挥所掩蔽部、瞭望塔和炮台。当时在山上设置了山北永备炮台、山南永备炮台、山顶及南坡临时炮台,在1914年世界大战时,北炮台配备有两门210毫米口径克虏伯加农炮,理论上这种火炮的最大水平射界在120°以内,高低射界在45°以内,火力覆盖主要为现在的洪山坡至浮山区域。如今在原来的炮台位置,设置有仿造的大炮,站在大炮上向山下望去,整个青岛的东北区域一收眼底。在青岛山南侧,当时德军部署了4门280毫米口径榴弹炮,这种大炮炮身达到了51吨,可以360°旋转,最大射程10公里,价值10万马克。在山顶位置,还有360°旋转的瞭望塔,这种转塔重6吨,如果把下面的框架计算在内的话,总重量达到160吨,下面有44枚直径为50毫米的钢球支撑,可以全方位观察胶州湾进出船只。

青岛炮台600年 揭秘德占时期火力网部署

太平山上的炮台。

    一段尘封的战争记录

    从这些部署上,能看出来德军当时在青岛山上是下了很大功夫,在1914年德日青岛争夺战中,这些工事也的确发挥了极大的作用。记者查阅到一份战争记录上,当时德军约有4881名士兵、183名军官以及伊丽莎白号上的水兵共同防守青岛,自9月2日开始,日军从青岛外围的龙口和仰口湾登陆后长驱直入,但是在逼近市区时,德军的防御力量发挥了很大的阻击作用,11月1日,日军进攻德军的4号堡垒和5号堡垒被击退;11月4日日军进攻2号、3号堡垒,也没有成功;11月6日晚10时左右,日军强行进攻4号堡垒,德军损失17人、日军损失百余人后,日军被迫后退;11月7日拂晓时,日军强行占领了3号堡垒才突破德军当时设置的防御线,德国在炮弹用光之后,将大炮炸毁。

青岛炮台600年 揭秘德占时期火力网部署

建造中的汇泉角炮台。

    百年堡垒内并不潮湿

    12月11日,记者来到镇江路48号的院内,经多发打听,才确定“德军第二步兵堡垒”隐藏在一处正在施工的工地内,随后记者携带手电筒进入堡垒内部。堡垒的一个小门斜歪在一旁,铁门约有4厘米厚,上面满是铁锈。堡垒里面纵横交错,门洞一个接着一个,稍不注意就容易忘掉回去的路,大的房间约有25平方米左右,墙壁非常厚,虽然部分墙壁上有一些霉斑,但是在深入了10多个房间后,依然没有潮湿的感觉。有一些地方有“T”字型拐弯,可能是为了减小炮弹冲击波带来的破坏。

    与钻入黑暗的地下堡垒不同,探访山上的炮台显然就容易得多,因为了解了德军当时占据制高点的军事部署,12月12日,记者在太平山上轻松找到了东炮台旧址,原来的炮台早已不复存在,但是炮位上依然留有3个较矮的钢筋混凝土支柱,站在东炮台上,青岛东部区域一览无余,前海一线的高楼全部耸立在眼前,甚至五四广场、音乐广场、奥帆中心也能隐约看到,不由感叹只有站在炮位的位置上,才能真正体会到这个制高点的巨大价值。

    德占时期部署的炮台、堡垒相对较分散、隐蔽,例如当年德军以损伤17人的兵力导致日军损失百余人的4号堡垒,早已深埋在海信花园下面的某个位置,很多小型、临时的炮台也隐藏在一些山上默默无闻。但是大部分已知、较明显的炮台、堡垒,都已经相对较好地保护起来了,即便原来的炮位,也被列为市级重点保护单位。

    在张树枫看来,德占时期由炮台、堡垒织就的火力网,应是青岛这座城市最初的、不能忽略的历史和特色。记者 王猛 摄影报道

青岛炮台600年 揭秘德占时期火力网部署

青岛山上的瞭望塔,在瞭望塔附近曾有两个临时炮位。

青岛炮台600年 揭秘德占时期火力网部署

青岛山炮台,大炮为重修复原。

 

青岛炮台600年 揭秘德占时期火力网部署

位于宝应路附近的台东镇堡垒,堡垒的小门已经封闭。

青岛炮台600年 揭秘德占时期火力网部署

小湛山北堡垒内部,木地板依然十分干燥。

青岛炮台600年 揭秘德占时期火力网部署

青岛炮台600年 揭秘德占时期火力网部署

位于盐城路的小湛山堡垒大门紧闭,里面分上下两层,目前保存良好。

太平山东炮台全景图,从该炮位可以俯瞰青岛东部区域。

更多
-

-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

我要评论 提取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青岛新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