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远洋渔业历经十年辉煌 一朝遭遇滑铁卢
从辉煌到“折戟”
历经十年辉煌
从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青岛作为全国五大远洋渔业基地之一,曾经走过了十几年的辉煌之路。
很多青岛老远洋人都知道,1987年是一个里程碑,这一年,青岛海洋渔业公司的两艘拖网渔船在西非冈比亚海域撒下了第一网,从而拉开了山东远洋渔业在公海作业的大幕。
“凭借着人员、资金、设备、地理等多方面的优势,青岛远洋渔业发展的基础可以说是得天独厚。”作为青岛远洋渔业辉煌时期的亲历者,今年51岁的郭加利谈起当年的“光辉岁月”仍感慨不已。
90年代初期,青岛海洋渔业公司对远洋捕捞的探索进一步加快,先后从德国、日本购置了三艘3000吨级、一艘5000吨级捕捞加工一体化远洋渔船和一艘配套的大马力运输补给船。郭加利告诉记者,在那个年代,拥有如此大马力远洋捕捞加工渔船的企业,不仅在山东,就是放眼全国也是屈指可数。
郭加利的海上生活持续了10多年,曾在新西兰、阿根廷、秘鲁等海域留下了自己的身影。“虽然远洋捕捞投入大、风险大,但经济效益也是非常可观。只要能够培养出素质过硬、经验丰富、设备齐全的船队,那么在几年内就能够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
到了1995年,随着近海渔业资源严重衰退,青岛海洋渔业公司开始组建鱿鱼钓船队开赴北太平洋、大西洋进行作业,取得了非常不错的经济效益。青岛远洋渔业发展渐臻巅峰,成了不少沿海城市争相模仿的典范。
“我最长的一次远洋出海时间达到了22个月。当时,我们首先到阿根廷附近的福克兰群岛渔场,捕捞经济价值高达每吨两万多元的小鱿鱼,但经过8个多月的作业,捕捞效果没有达到预期。”由于郭加利的坚持和船员们的支持,他们随后经过麦哲伦海峡,“转战”秘鲁捕捞大鱿鱼,经过6个月的努力终于获得了“大丰收”。
“我们团队在多年的远洋捕捞经历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大伙的干劲也非常足,即使在设备并不先进的当时,也能取得不错的收益。”郭加利如此表示。